ID: 401376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

日期:2025-05-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5次 大小:78666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
  • cover
课件33张PPT。有人说: 21世纪是 “中国人的世纪”申奥成功 加入WTO 奥运会的成功举行……70多年前, 中国是怎样的面貌? 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当时, 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 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 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鲁迅中国人失掉 自信了吗 ———鲁迅 《且介亭杂文》文学体裁:文章体裁:三要素:小说、诗歌、散文、戏剧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议 论 文论证方式:立论、驳论杂文:不像一般的议论文那样地说理,而是用文艺性的笔调,形象化手法来议论说理。兼有政论、文艺两种因素。特点: 1、篇幅短小,取材广泛。 2、敏锐迅速,泼辣犀利,战斗性强。 (像匕首、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血路) 3、冷嘲热讽、幽默风趣。 4、说理生动、议论生动。论证方式:驳论:用正确的观点披露或驳斥错误的观点,从而进一步阐明和确立正确的观点。立论、驳论立论文的一般结构形式是:直接反驳  一、提出论点:是什么,不是什么;要什么,不要什么。   二、进行论证:为什么,怎么样。   三、做出结论:所以是什么,不是什么;要什么,不要什么。间接反驳驳论文的一般结构形式是:  一、摆出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树靶子)   二、批驳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射靶子)   三、指明错误的实质或危害(打倒靶子)从正面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 用正面论据证明自己的论点鲁迅”笔名的由来 “民族魂”———鲁迅 鲁迅是一位毕生追求中华民族的民主自由的战士。1936年他去世时,上海民众在他的遗体上覆盖了写有“民族魂”三个大字的白布,以表达对鲁迅伟大人格的深深敬仰。鲁迅先生博大精深的思想至今仍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民族魂”———鲁迅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他是浙江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作家作品 《且介亭杂文》1935年12月编订,收入了1934年鲁迅创作的杂文。在这本杂文集的命名中,鲁迅用了“损形”的修辞手法,“且介”分别是租界二字的一半,即“租界”的意思。当时,鲁迅生活在上海北四川路,这是帝国主义越过租界范围以后修筑马路的区域,被称为半租界。鲁迅以杂文集名告诉读者,这些杂文创作于“半租界的亭子间”,表达了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无比愤懑之情。回顾鲁迅: 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一二回顾相关作品: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诗歌集《野草》, 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集》等。 运交华盖欲何求, 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 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统, 管它冬夏与春秋。自嘲背景介绍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后。当时,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他们这样做只能瓦解斗志,甘做亡国奴。鲁迅这篇文章,就是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而写的。 “民族之自尊心与自信心,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 ———选自《大公报》1934年8月24日的社论当时,这种散布悲观主义、失败主义的论调似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蒋介石于1934年7月在庐山军官训练团,更是荒谬绝伦的大肆兜售“三日亡国论”。一派的长敌人志气,灭自己威风。齐读课文, 注意生字词。1.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玄虚诓骗怀古伤今为民请命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哄骗。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