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菱学诗》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文本解读】 “慕雅女雅集苦吟诗”。《香菱学诗》节选自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香菱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 《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中的一个插曲,但联系香菱一生的遭际来看,这个插曲是作者颇具匠心的安排。脂砚斋对此有精辟的分析:“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在情榜当中,香菱位居副册首位,可见是相当重要的人物。作者写她学诗,也是为了抬高她的身份,增加读者对她的好感。这样,当她被无情的命运折磨致死时,就使悲剧性更强烈了。21·cn·jy·com 《香菱学诗》是小说节选,小说三要素的核心是人物,?因为它是小说的灵魂所在,作者写香菱学诗这件事,是为塑造香菱这一人物形象服务的,所以,教学此课不应就事论事,而应在分析学诗过程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理解、把握人物形象上,并最终联系人物在小说中的命运,实现对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来源:21·世纪·教育·网】 香菱是一个精华灵秀、悟性极强的人,也是一个极富文学气质的人,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己弄本旧诗,偷空看两首。进入大观园后,深藏在内心的精神饥渴一下子迸发出来,进园的当晚就来找黛玉,希望向黛玉学诗。黛玉热情指导,列举名作让香菱阅读。香菱拿了诗回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在黛玉的指导下,香菱的视野不断扩大,当她进人创作冲动状态时,形象光彩夺目:“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 对这样一个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地描绘出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而这种通过人物语言和动作神态表现心理的艺术手法,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红楼梦》则把它发展到极致。它与作家通过自己的叙述,从旁静止地分析人物心理相比,更显得跳脱生姿而又富于内涵,同时也更符合生活实际。 在文中,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墨,讴歌了香菱这个为精华灵秀所钟爱的薄命女子。香菱这样的人竟然和薛蟠生活在一起!香菱的境遇是值得同情和惋惜的。而当这样一个女子终究难逃其悲剧宿命,香魂返归故乡之时,作为读者,我们怎能不为之扼腕叹息,怎能不掬一把清泪?有人说,红楼梦是女子的悲歌,亦是女子的赞歌,文中塑造了百余位女子形象,她们或巧笑倩兮,或眉目盼兮,或袅娜风流,或娴雅贞烈,她们就那样一个个走进读者的心中,却又是那样一个个令人心碎地去了,直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香菱要学诗,不拜身边的宝钗为师,却去找黛玉,这也是合乎小说情理的一笔。宝钗博学多才,诗也写得不错,但她并不看重这个,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而且,宝钗生性沉稳,不喜欢太麻烦的琐事,所以香菱是不便向她学诗的。黛玉虽然生性孤僻,喜散不喜聚,却也有热情大度的一面。她指导香菱不厌其烦,循循善诱,而且言简意赅,所以香菱才能很快悟入门径,获得成功。黛玉的这种表现,是她性格中另一侧面的反映。从某种角度说,黛玉比宝钗其实更容易相处,也更同情弱者。21*cnjy*com 曹雪芹借写香菱学诗,还表达了自己对诗艺的一些看法。他特别强调诗要有新意,要寄情寓兴,不能以词害意,这是一种通脱明达的认识。从课文中,我们还可以了解到作者比较欣赏唐人诗作,如王维、杜甫、李白等都是曹雪芹心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