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中很有情趣并蕴含深意的一个片段。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墨,详细叙述了黛玉指点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并苦心写诗的经过,讴歌了这位精华灵秀所钟的薄命女儿。香菱本来就爱读诗,也想学着作诗,但苦于无人指点;来到大观园后,有了黛玉这样的老师,她如痴如醉地沉浸在诗的境界中,自由呼吸,驰骋思维,让想象遨游于天地之外。在黛玉的指导下,她苦读诗书,苦索佳句,终于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了作诗。作者通过这个情节,表现了香菱对诗歌的矢志追求及她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天性,赞美了她的专注、勤勉的学习精神。文中着重描写了她的苦吟,但苦吟不是她取得成功的唯一原因,对此,我们应结合她学诗的全过程,作广泛而深入的探究,以便从中获取有益的启迪。另外,作者写香菱学诗,是想借林黛玉对香菱的讲授以及香菱循序渐进的学诗过程,传达出自己对诗艺的一些看法。诸如:“立意”是诗的头等大事,诗要有新意,要寄情寓兴,不能以词害意;又如,读诗应读一流的诗作,切不可爱那些浅近的诗。写诗要“讲究讨论”等等。此外,作者通过黛玉教香菱学诗的情节,还极大地丰富了黛玉的形象,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黛玉这一文学形象的典型意义及《红楼梦》的主旨,有关键性的点化作用。读者能从中真切地感受到黛玉除了孤傲自许外,还有热情开朗,坦率纯真,诲人不倦的一面。21教育网 本单元以“书香袅袅”为话题,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给学生打开一扇窗,引领学生遨游文学名著的海洋,激起他们对读书的浓厚兴趣,扩大阅读视野,提高古典文学修养,引导读书方法,培养勤于读书,善于学习的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阅读文学作品“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据此,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九年级学生需要掌握的关于小说的知识技能和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设定如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了解《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提高古典文学修养。 2、揣摩人物形象,赏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理解作者倾注的思想感情。 3、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从中获得启发。 教学重点: 1.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2.赏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教学难点: 1.揣摩香菱这一形象,理解作者文中倾注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探讨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语文有何帮助。? 二、教法 教学本文,力求从内容、写法两方面突破。内容上,着重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既要考虑到香菱的“苦志”,也要考虑到黛玉的深厚学识和教育艺术,同时也要联系大观园优越宽松的环境。联类引申,联系实际,思考香菱学诗会对中学生学习语文有何帮助。体味作者对香菱这一形象倾注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写法上,通过涵泳品味描写香菱的有关语句,引导学生体会细节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作用;通过揣摩宝钗、宝玉的话,理解侧面烘托的表达效果。21·cn·jy·com 新课标积极倡导教师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三维目标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本课的教学基本采用此方式,另外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还采用如下方法:2·1·c·n·j·y 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提问法———师生互动,质疑和释疑 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课前教师制作课件,在教学中恰当使用多媒体,使教学内容更直观更形象。 本课的教学我安排为三课时完成。 三、学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