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学目标 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通过驳论证来反驳论点的方法。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精辟含蓄的语言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入语。 我们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读到鲁迅先生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是的,鲁迅先生是一位毕生追求中华民族独立自由、兴盛、腾飞的坚强战士。1936年,鲁迅先生去世时,上海民众在他的遗体上覆盖了写有“民族魂”三个大字的白布,以表达对鲁迅先生的敬仰。鲁迅先生博大精深的思想至今仍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再次聆听先生的教诲。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板题。? 3.?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二.介绍作者、时代背景及驳论文的有关知识?? 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本文收入《且介亭杂文》,属于鲁迅的后期杂文。鲁迅写此文之前的一个月,就发烧,“自觉肋痛”,肺病已相当严重。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横战”。可见健康的恶化与精神的压力并未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关注。21教育网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当时资产阶级《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针对这一观点,鲁迅先生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21·cn·jy·com 驳论文简介 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批驳论点,即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荒谬与真理之间的矛盾。二是通过批驳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支撑论点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站不住脚了。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论点就站不住脚。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无内在逻辑关系,即所持论据证明不了论点,其论点不能由论据推出。2-1-c-n-j-y 三、研习课文? (一)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⑴弄清字词读音:?? 慨(kǎi)叹?? 省(xǐng)悟? 诳(kuāng)骗 诬(wū)蔑???脂(zhī)粉????脊(?jǐ?)梁 抹(mǒ)杀???抹(mā)布??? 拐弯抹(mò)角 前仆(pū)后继?状元宰(zǎi)相??搽(chá) ⑵解释下列词语:? ? ?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 ?渺茫: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 诓骗:用谎话骗人。? ?? 怀古伤今:怀古,追念古代的事情。? ? ?为民请命:请命,代人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埋头苦干:专心地下苦功夫做事。 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来,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