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4039026

《 登鹳雀楼 》教案

日期:2025-05-18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21次 大小:2350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登鹳雀楼 ,教案
  • cover
《 登鹳雀楼 》教案 【教学设想】 《登鹳雀楼》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描绘了万里山河雄浑壮丽的景象,揭示了“站得高,看得远”这一哲理。看似平淡,却韵味无穷,诗人只用寥寥数笔,却表达了作者奋发向上的精神。语文学习是一个有趣的活动,本设计以“学中玩,玩中学”为主教学线路,通过让孩子们通过玩游戏的方式学习生字,讲故事的方式感悟诗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见一位著名的诗人,你们高兴吗? 他就是———王之涣,哪位小朋友来介绍一下他?(学生交流讨论) 师补充:王之涣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 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同学们太棒了,相信王之涣也想见到你们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古诗《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二、认读古诗 1.师生合作,认读古诗 请同学们认真地拼一拼、读一读这首诗,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圈下来,一会儿想办法解决,好吗? 2.学生诵读,互相评价。 谁愿意把这首诗给大家读一读?(生自读、勾画、交流) 男女生比赛读、小组竞赛读、小组接龙读 3.这么好听的诗,老师也想给大家读一读,给老师一个机会好吗? 4.生评价老师 三、识记生字 1.出示生字。 知道老师为什么能读这么好吗?因为老师交了好多的生字朋友,瞧:依、穷、目、鹳、欲。 2.合作识字。 快看看这里面有没有你认识的老朋友,如果有快点和他们打个招呼,不认识的也要想办法认识他们,让他们成为你的新朋友。 3.交流识字情况。 哪个生字朋友和你最要好赶紧给我们介绍介绍吧! 让我们一齐来认认他们吧! 4.检查认字情况。 你们是不是真的把他们记在心里了呢?那我可得请小老师来检查检查你们。 5.游戏巩固生字。 (1)讲解游戏办法。 你们真聪明,这么快就记住了他们,老师奖励你们看(出示卡片)这是什么(红果),对,不过这些红果可不是奖给你们吃的,它是用来串糖葫芦的!怎么串呢?看每个红果上面都有一个字( 鹳、欲、依、穷、目 ),我们把这些字,重新串成这首诗,每行串一串,全诗四行串四串,谁想玩这个游戏,那好,我们先来串一串试试,其余的同学帮他们读诗,大家读到哪个字,谁就来串。 (2)分组竞赛。 四、理解课文 (一)感知画面 1.诵读,感悟大意。 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一听录音配乐朗诵,仔细地想象登上鹳雀楼时看到的壮观景象。(播放录音) 2.孩子们,你看到了鹳雀楼的哪些景观呢?(太阳、山、黄河) 学生说,教师板书:太阳、山、黄河。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学生说找到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1)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傍晚的)你是怎么知道的?(白日) 这傍晚的太阳是怎样下去的呢?依靠着山,从哪个词语中可以看出?(依山) (2)作者看到了怎样的黄河?(波涛汹涌、气势磅礴) 师:黄河水流到了哪里呢?(流入了大海) 你是怎么知道的?(入海流)可以看出“入”是流入。 3.让学生试着说说一、二句的意思。 4. 指导朗读。 (二)体悟诗理 1.看到如此壮观的景色,诗人是怎么想的? 指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欲:想要。穷:穷尽。更:再、又。 2.试着说说三四句的意思。 3.看图体会,练习朗读。 4.练说全诗的意思。 五、放飞想象 1.启发想象。 同学们此时你想用什么方式描绘出脑海中的画面呢,同位之间交流讨论。(可以演唱、绘画、朗诵) 2.编写故事。 你们一说,又让我想起了这幅图画(出示),再仔细看看这幅图,你能不能看着这幅图编个小故事?谁来试试。 六、仿古背诗 1.和学生一起来朗读古诗。(提出要求:大声、慢、要有古代诗人的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