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4041388

《曹刿论战》公开课教案

日期:2025-05-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8次 大小:12496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曹刿论战,开课,教案
  • cover
《曹刿论战》课时教案 教学内容 《曹刿论战》 授课时间 课时序号 第 1 课时 三 维 目 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词的古今差异。 2、准确而流利的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以正读、点读、译读、品读、理读、背读的多重朗读深化对课文的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祖国的政治热忱。 教学重点 译读 教学难点 品读、理读 器材准备 视频朗读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初识庐山———正读。 (所谓“正读”,就是在课文教学之初、学生朗读课文之后,教师纠正读音,纠正语调。)? 1.同学们朗读课文。 2.播放朗读录音。教师根据朗读实况正音。如“间、帛、孚、勺、辙、靡”等可能在正音之列。? 3.教师根据朗读实况纠正语调。如:?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应读出“反对”的语气。?   ②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应读出“否定”的语气。 ? ③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④久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应读出“议论”的语气。?   ⑤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应读出“解说”的语气。 5.同学们再读课文。? 二:横岭侧峰———点读。 (所谓“点读”,就是从课文朗读转向阅读课文注释,要求学生“点”着课文注释,一个一个地读。)? 1.要求同学们认真点读课文注释。 2.学生质疑问难,老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教师点出应该重点理解的10个词: ? 鄙 安 加 信 孚 狱 绩 轼 焉 靡?  4.学生边读课文边温习对课文注释的理解。? ? 单元综合教案 续页 上接内容 《曹刿论战》 三:水落石出———译读。 (所谓“译读”,就是同学们自读课文,自译课文,读读译译,译译读读。) 1.各人自读自译。? 2.同桌交替一人读课文,一人说译文。 ?教师听学生的读与译,指出译得不当之处。再请同学们质疑。 四:点石成金———品读。 (所谓“品读”,就是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分析、品味。)? l.教师介绍本文的背景。 2.由文章题目入手,通过“题眼”———论”确认课文的文体。 [明确] 课文标题的题眼是“论”字,即“论述”之意。但我们不能由这个“论”字就认为它是一篇议论文,事实上,本文是一篇记叙文。找出记叙的要素并根据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给文章划分层次,分别用四个字概括每层的层义。 3.学生发言,教师点拨、板书。 五:聚沙成———理读。 (所谓“理读”,就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出文言字词的学习,用“整理”方式,指导学生积累语言的板块。)? 1.教师解说:理读,是对所学课文的内容进行梳理,进行整理,从而形成知识板块以供积累的一种读法。这种读法的好处是有利于积累,有利于提炼,有利于高效率学习。我们学习《曹刿论战》,重点是理读课文中的文言字词。 2.教师介绍学法。指出,理读文言字词,其方法是集聚文言字词的板块,在辨析中理解词义。其方法可以有:找出课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找出课文中(或加上课文外的)同义词组,找出课文中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词语等等,这些都要形成一组一组的形式。另外还有一种有用而且有益的方法:根据所学词的词义找出能够进行印证的成语,这是一种双重意义上的积累。我们今天着重来学一学这种方法。? 教师示例:“齐师伐我”的“师”的意思是“军队”,能够印证此意的成语有:师出无(有)名。 3.同学们活动,理解词义,找出、想出相应的成语。如:   齐人三鼓—一鼓作气 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彼竭我盈—恶贯满盈 小信未孚—不孚众望   惧有伏焉—危机四伏 十年春—春华秋实 枯木逢春   故克之—克敌制胜 攻无不克? 三而竭—殚精竭虑 精疲力竭?   观其辙—南辕北辙 重蹈覆辙? 故逐之—逐鹿中原 追亡逐北?   难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