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为实现“毕生的梦想,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而培育出“东方魔稻”,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家是 A. 钱学森 B. 华罗庚 C. 邓稼先 D. 袁隆平 【答案】D 【解析】从材料“杂交水稻之父”并结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家是袁隆平,故D项正确;A项是导弹之父,排除;B项是数学家,排除;C项是研制核武器的,排除。 2.纵观新中国建立以来粮食生产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50—1978年,29年间平均递增3.5%。第二阶段为1979—1984年,6年间平均递增4.9%,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第三阶段为1985年至今,年平均递增1.2%。1979—1984年间“粮食增长最快”的主要原因不可能是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B. 改革农产品购销制度,允许自由买卖 C. 杂交水稻技术的推广 D.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变 【答案】D 3.袁隆平先生最大的贡献不是培育了那些水稻,而是提供了培育水稻的方法和思路。这些理论和方法为培育优良的水稻品种提供了可行方案,并且为“超级稻”提供了理论可行性,这成为我国杂交育种的基础。材料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 A. 袁隆平科技理论影响巨大 B. 袁隆平使中国逐渐摆脱了贫困 C.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D. 中国的杂交水稻培育世界领先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而是提供了培育水稻的方法和思路”这一信息,可知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袁隆平先生提供的培育水稻方法和思路。而他的理论和方法又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故本题选A。BCD三项在材料中均无法体现,可排除。 点睛:在本题的选项中,CD两项都是比较的结果,也就是说把中国的情况和世界的情况进行比较后才能得到这个结论,但是在材料中并没有这方面的比较,所以也就无法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一类型的试题在平时的考试中经常出现,我们要把握这种试题的特征,注意分析和辨别。 4.下图所示事件从根本上反映了中国 A. 教育具有不公平性 B. 扫盲工作任重道远 C. 教育发展的不均衡 D. 高考权威性遭破坏 【答案】C 5.“双百”方针使广大文艺工作者有一种“如沾春雨,如坐春风”之感,整个文艺界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这是因为“双百”方针 A. 激励了人们的创新精神 B. 破除了文艺意识形态限制 C. 强化对社会主义的歌颂 D. 体现了自由主义的创作风格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的双百方针是1956年提出的,具体内容是:百花齐放指的是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指的是科学上的不同派别可以自由争论。双百方针的提出为科学文化工作创造了自由发展的空间,激励了人们的创新精神,故选A。B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双百方针是为了保证科学文化工作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故B可排除;C是双百方针的作用而不是双百方针提出的原因,可排除;自由主义是资产阶级思想,因此D的说法是错误的。 6.“这颗炸弹更多的是一个心理武器,而不是一个军事武器,它将使中国获得一个核国家的形象和在亚洲增加微信。”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中国有力打击了美苏的核讹诈 B. 世界政治格局平衡因此而打破 C. 中国从此迈入了核国家的行列 D. 中国提高了在亚洲的影响力 【答案】B 7.下表大学一年级新生中工农成分学生所占比例(%),这一变化 被调查的学生人数 工农成分学生所占比例 1953年 78,181 27.4 1955年 97,838 35.6 1956年 183,282 36.7 1957年 104,483 44.5 1958年 270,469 63.0 A. 确立了工农联盟的领导地位 B. 贯彻了“向工农大众开门”的教育方针 C. 推动“科教兴国”战略实施 D. 适应了大规模培养经济建设人才的需要 【答案】B 【解析】表格显示工农成分学生所占比例逐渐上升,说明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