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136122

4、古代诗歌四首 教案

日期:2024-05-0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9次 大小:7680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 cover
4古代诗歌四首 配套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能够准确背诵并默写,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过程与方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诵读并背诵。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法学法:诵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欣赏品味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观沧海》 1、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败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大胜。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2、写作背景: 东汉末年,正当军阀逐鹿中原之时,居住在辽西一带的乌桓强盛起来,他们南下攻城掠地,成为河北一带的严重边患。建安十年(205),曹操摧毁了袁绍在河北的统治根基,袁绍呕血而死,其子袁谭、袁尚逃到乌桓,勾结乌桓贵族多次入塞为害。当时,曹操处于南北夹逼的不利境地:南有盘踞荆襄的刘表、刘备,北有袁氏兄弟和乌桓。为了摆脱被动局面,曹操采用谋士郭嘉的意见,于建安十二年夏率师北征,五月至无终,秋七月遇大水,傍海大道不通,后接受田畴建议,断然改道,经徐无山,出庐龙塞,直指柳城,一战告捷。九月,胜利回师,途经碣石等地,借乐府《步出夏门行》旧题,写了这一有名的组诗。诗中描写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 3、朗读诗歌,理解诗句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Jié 临:登临 以:来,表示东临碣石的目的是观沧海 这是本诗的第一层,交代了观海的地点,显得很质朴。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Dàn sǒng 何: 多么 竦峙: 高高挺立 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再写草木,仍是静态描写,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是本诗的第三层,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这两句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观海目的,直陈其事,质朴。 全景:动静结合,显示大海的辽阔、威严和浩荡气势。 欣欣向荣,侧面写大海的生机勃勃。 声势惊心动魄 虚写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大地、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显示了诗人博大胸怀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4、诗歌品析 诗句 内容 情感 叙事 东临碣石 观海地点和目的 兴味盎然,胜券在握 以观沧海 实写 水何澹澹, 总写大海景象 动荡变化的时局需要 山岛竦峙。 总写山岛景象 一个主宰沉浮的伟人 树木丛生, 特写山岛之景 勃勃生机 百草丰茂。 突出欣欣向荣景象 乐观情怀 写景 秋风萧瑟, 特写海面之景 席卷宇内,荡平诸侯。 洪波涌起。 突出惊涛拍岸景象 惊天动地 虚写 日月之行, 想象之景 若出其中; 突出大海吞吐日月, 开阔胸襟, 星汉灿烂, 包蕴万千的景象 一统中国的抱负 若出其里。 感情: 本诗借景抒情,诗人以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写法: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观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