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156344

25《伯牙绝弦》(课件+教案+学案+练习)

日期:2024-05-03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78次 大小:1661060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伯牙绝弦,课件,教案,学案,练习
    25 伯牙绝弦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在自读自悟中,丰富对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通过组合阅读,形成对“知音”内涵的理解,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教学重、难点: 1.能根据注释初步了解课文大意,触摸到伯牙、子期的知音之情。 2.结合课外资料了解“高山流水”的文化含义。 三、教学程序 教学设计参考 个性化备课 (一)复习巩固 1.课前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再自由读课文,用心感受一下它的节奏。 2.出示难读的句子,检查朗读情况。 (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指生读) 3.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认为世上再也没有自己的知音了。理解了意思我们就能读好这句话了,再读读。(生自由读) 4.长句子读好了,我们读文言文,就要注意它的字字句句。 5.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zāi),峨峨兮(xī)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一个字在同一篇课文中可能出现很多次,但是它不一定是同一个意思。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两个“善”是“擅长”的意思,两个“善哉”都是好的意思。 小结:同一个字表达不同的意思,这就叫一字多义。 6.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zāi),峨峨兮(xī)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观察黄色的字发现了什么?(都是“想”的意思) 师结:不同的字表达了同一种意思,这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遇到,多有意思呀。 7.让学生质疑,引入课文的学习。 质疑1:为什么子期死了伯牙就破琴绝弦? 质疑2:为什么终身不复鼓? 质疑3:为什么伯牙觉得世上再无知音了? 8.讨论:伯牙为什么破琴绝弦? 伯牙觉得世上再没有知音了,弹琴对他来说已经没有意义了,所以他就破琴绝弦了。 (二)体会知音情深 1.板书“知音”,阅读课文,了解什么叫“知音”。 请同学默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知音指什么?可以把你的想法写在练习本上。(生默读课文) 2.全班交流:为什么有这种感受,师点拨。 请三位同学把想法写在黑板上。 3.用不同的词语表达了自己对知音的理解,说说其中的想法。 预设1:“心灵相通”根据课文内容知道,无论伯牙弹什么曲子,钟子期都能听懂,所以写了“心灵相通”。 你是结合了课的文内容,谈了自己对知音的理解,原来知音不仅仅是能听懂琴声,还要能懂得对方的内心。 预设2:“心有灵犀”就是不管他弹什么,心里想什么,他的知音都会知道。 预设3:“知心”他们有共同语言就是知心,你想的和我想的互相融合在一起,就是知心。 师小结:伯牙和钟子期就是这样心与心的交流。 4.师生合作读句子,再现当时的画面。 5.伯牙还会想到什么呢? (预设:清风明月、春雨、大自然……) 6.可是课文中只写了,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这个“志”字,在古代的写法中很有意思 7.板书:甲骨文“志”字,解释字义,伯牙和子期的心去哪呢? (引出杜甫、李白的诗句) 8.“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说出了伯牙怎么胸怀? 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zāi),峨峨兮(xī)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生合作读。 “峨峨兮若泰山”说出了我怎样的志向? “洋洋兮若江河”又说出了我怎样的胸怀? 9.此时,你对知音有什么新的认识?(生上台板书:志同道合,志向相同。) 师小结:就这样读着,想着,同学们对知音有了新的认识,理解越来越深刻了,有的同学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