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4157764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课件

日期:2025-05-02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8次 大小:289543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0课,苏联,改革,解体,课件
  • cover
(课件网)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第一 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 于落后状态; 第二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 第三 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第四 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资源。 “斯大林模式” 有哪些严重的弊端? 1.赫鲁晓夫改革   1956年2月25日,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作了反斯大林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揭露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暴行,掀开世界范围的“去斯大林化”运动,结束了斯大林时代,停止了苏联国内的大规模政治镇压。   1956年2月25日,在苏共“二十大”上 (苏联历史发展的转折点),赫鲁晓夫作了反斯大林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揭露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暴行,掀开世界范围的“去斯大林化”运动,结束了斯大林时代,停止了苏联国内的大规模政治镇压。 批判个人迷信 平反冤假错案   1956年2月25日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作了反斯大林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揭露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暴行,掀开世界范围的“去斯大林化”运动,结束了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时代,停止了苏联国内的大规模政治镇压。赫鲁晓夫时代,政治气氛空前宽松。 赫鲁晓夫大力提倡种植玉米 苏联城市青年出发参加垦荒 克服斯大林时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内容: 评价: 改革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也没有克服计划经济体制所存在的弊端。 ①思想解放; ②农业方面; ③工业方面; 目的: 赫鲁晓夫改革 ④政治方面。 做法:错误地全盘否定斯大林,仅仅把弊端的根源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而没有从经济政治体制上去寻找原因。所以,他虽然从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只是在原有体制的框架内进行小修小补。 后果:不但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反而因为改革激化了各种矛盾,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产生了什么后果? 1964年 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戈尔巴乔夫 1987年签订苏美《华盛顿条约》 结束两国在中程导弹上的军备竞赛   1986年3月至1988年6月,戈尔巴乔夫首先进行经济改革,由于困难重重,无法打开局面。1988年6月至1989年底转而进行政治改革。在政治改革中,戈尔巴乔夫以所谓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放弃宪法规定的苏共领导地位,模仿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实行多党制和政治多元化。从此,苏联的政治、经济和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戈尔巴乔夫 勃列日涅夫 赫鲁晓夫 “乱” “僵” “垮” 1991年8月19日“八一九”事件 叶利钦   赫鲁晓夫改革把苏联搞“乱”了,勃列日涅夫改革把苏联搞“僵”了,戈尔巴乔夫改革把苏联搞“垮”了。特别是戈尔巴乔夫推行的错误路线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苏联的政治、经济和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直接引发“八一九”事件的爆发。 叶利钦在“八一九”事件期间向市民发表演说   1991年8月19日凌晨,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宣布总统戈尔巴乔夫因健康原因无法履行职权,总统职务由其代为行使,试图夺取国家的最高权力。在西方国家支持下,“民主派”首脑、苏联加盟共和国的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宣布接管俄罗斯境内的全部苏军,并要求军民反对政变。在国内外压力之下,历时不到60个小时,政变遂告失败。但此后,苏联形势却急转直下,叶利钦及其支持者迅速掌握国家大权直至苏联完全解体。 “独联体”徽标 “独联体”的成立标志着苏联的初步解体 1991年俄罗斯联邦首任总统叶利钦和末代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 俄罗斯联邦首任总统 鲍里斯·尼古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