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184984

语文九年级下鲁教版2.8《范进中举》课件(43张)

日期:2024-05-0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0次 大小:171945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语文,九年级,下鲁,教版,范进中举,课件
  • cover
课件43张PPT。 人生有四大幸事: 洞房花烛夜 ( ) 久旱逢甘霖 他乡遇故知金榜题名时 一旦中举,会怎样呢?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 ———元·高明《琵琶记》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 孟郊《登科后》(清) 吴敬梓 1.领会运用对比和讽刺刻画人物的写法。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和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态。 学习目标:关于科举制度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1.乡试(又称大比、秋闱)。每三年的秋天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考中的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2.会试(又称礼闱、春闱)。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考中的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3.殿试。由皇帝在故宫主持考试,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童生:要取得正式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 生员:录取入学的童生称为生员。 秀才:生员肆业后称为秀才。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的成绩优良的秀才参加每三年一次的在省城举行的乡试。中国古代科举图解 科 举 制 度 介 绍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三年(607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随着封建社会的日趋没落,科举制度从内容到形式都越来越没落腐朽。明代开始实行八股取士,考试限定由四书五经命题,写文章必须“代圣人立言”,不许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形式上讲究起承转合等八股格套,钳制人民的思想,培养忠顺的奴才。许多读书人都把举业当作人生第一要义。他们寒窗苦读,皓首穷经,精神空虚,百无一能,成了科举考试的奴隶。作家及创作背景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讽刺小说家。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父亲吴霖起,是一个具有儒家正统思想的知识分子,对吴敬梓的思想有一定的影响。吴敬梓不善于治理家业,又喜欢慷慨资助别人,与朋友歌呼豪饮。父亲死后,不几年家产变卖殆尽。他二十三岁中秀才,此后科场一直不利,到三十岁还没考上举人。 家业荡尽,功名又无希望,被族人视为败家子,于是迁居南京,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生活相当贫困。由于科场不遇和家道衰落,他饱尝了诗坛炎凉,逐渐认识了八股科举的腐朽糜烂,产生了厌弃功名富贵的思想。广泛的交游,长期同官僚、政客、名士之流的周旋,使他对官场的腐败,儒林的堕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这一切使他胸中郁结了愤世疾俗之情。安徽巡抚推荐他去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他抱着鄙薄功名富贵的态度,托病拒绝了。乾隆十六年,皇帝南巡,别人都去恭迎“盛典”,他却“企脚高卧向栩床”,表示了对最高统治者的鄙视。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就是在作者这样的生活和思想基础上写成的。《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 “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全书用白话写成,语言准确、生动、幽默、洗练,细节描写传神,人物栩栩如生,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成功的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的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儒林外史》通过对科举制度的弊害和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堕落的描绘,深刻地揭露和强烈地抨击了封建社会道德风俗的败坏和政治的黑暗。背景介绍 “范进中举“这个片断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查捷报”。小说描写广东学道周进上任后在广州主考两场生员,然后主考南海、番禺两县的童生考试,其中就有范进。范进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