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191596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导学案(教师版+学生版)

日期:2024-05-0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26次 大小:12817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人教,学生,教师,导学案,我用残损的手掌,2课
  • cover
《我用残损的手掌》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感情背诵本诗。 2.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3.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4.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满怀激情诵诗歌 一、新课导入 “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我不要什么自白,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读着这样的“狱中自白”,我们的心总是对那些为国家为民族坚贞不屈的仁人志士充满激情。1942年,诗人戴望舒也在狱中受尽折磨,他同样没有屈服,而且一样充满激情地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在抗日战争中觉醒和振奋起来的戴望舒,“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广大的土地,是他在困苦抑郁中爱国精神的升华。恰是这一片丹心,撑托起了民族的脊梁。吟咏诗歌,我们在感念中生发的是对祖国母亲的一份深情、一份责任。祖国在我心中,让我们在雄壮激昂的《国歌》声中唱响心曲。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全诗,圈画诗歌的生字词。 灰烬(jìn) 锦幛(zhàng) 荇藻(xìng zǎo) 蓬蒿(péng hāo) 憔悴(qiáo cuì) 蝼蚁(lóu yǐ) 2.理解诗歌的重点词语。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蝼蚁: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3.激情朗诵全诗,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4.作者链接 戴望舒,30年代“现代派”的代表诗人。原名梦鸥,浙江杭州人。早期诗作多抒写个人哀愁、情调比较低沉。抗日战争开始后,诗风发生很大变化,《狱中题壁》、《偶成》等诗,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积极呼唤光明的到来。作品集有《戴望舒诗选》、《望舒草》等。《我用残损的手掌》收入诗集《灾难的岁月》。2-1-c-n-j-y 5.背景链接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1942年。1938年,诗人戴望舒从沦陷区的上海来到香港,主编一家报纸的副刊,编发了不少动员抗战的诗歌。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后,立即逮捕了几乎全部的在港知名华人,包括戴望舒在内。戴望舒活跃的抗战姿态,很显然引起了日军的注意。日本宪兵动用酷刑审讯戴望舒,试图从他口中获取文艺界抗日人士名单,但他始终没有屈服。在牢狱里他写了几首诗,《我用残损的手掌》就是其中的一首。【来源:21cnj*y.co*m】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1.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意,从内容上看诗歌分为几部分?各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交流点拨】这首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象,总起下文。 第二部分(从“这一角已变成灰烬”至“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诗人想象着用“残损的手掌”抚摸地图上的沦陷区。【版权所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