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209324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复习课件

日期:2024-05-02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38次 大小:53485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
  • cover
课件32张PPT。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复习要点第七单元22、古诗两首一、易淆生字 鉴赏 徘徊 子聿 躬行 工夫 二、重点字音 子聿(yù) 为(wèi)有源头活水来 徘徊(huái) 三、带点字解释 示子聿(指示、训示) 无遗力(保留) 老始成(才) 终(毕竟)觉浅(肤浅) 绝知(极、最) 躬行(亲自) 一鉴开(镜子) 徘徊(来回移动) 清如许(如此、这样) 为(因为) 渠(它,指方塘。)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古人做学问是竭尽全力的,青壮年时期下工夫往往要到老等时候才能有所成就。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才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完善的,要想彻底了解一些事物,就要亲自实践。毕竟深入、透彻的理解亲自实践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鉴徘徊南宋 朱熹 观书有感 整首诗运用了暗喻的手法。借半亩方塘清澈明净的形象来譬喻读书体会,说明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人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能更 加开豁,更加敏锐。 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天上的云彩在阳光的映照下,在池塘中来回移动着。要问这池塘的水怎么这样清澈?那是因为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 四、填空 1、《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作品,是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小儿子子聿。这首诗深信导阐述了知与行之间的关系。这首诗告诉人们: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习的人。 2、《观书有感》是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的作品。这首诗以暗喻的手法,借半亩方塘明净的形象来壁喻读书体会。这首诗告诉我们,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人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 3、这两首诗都是哲理诗,但又有所不同,第一首是共4句,每句都告诉我们一个读书道理,第二首诗,前两句诗是写景,后两句写说理。我在课外还积累了一些哲理诗句,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23、学与问一、易淆生字 翱翔 辅导 懈怠 二、重点字音 年长(zhǎng)年幼 相辅(fǔ)相成 兴(xīng)许 三、带点字解释 不懈探求(松懈) 相辅相成(帮助) 勤学好问(喜欢) 瞬息万变(极短的时间) 日新月异(不同) 五彩缤纷(繁多而凌乱) 能者为师(有能力的) 翱翔(飞,盘旋地飞) 大林寺桃花   【唐】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芳菲:花草 尽:完这里指花凋 谢 始:才、刚刚 山下平地的四月春花已经落尽,山上大林寺的桃花却刚刚盛开。四、课文填空 1、《学与问》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这一中心论点,通过哥白尼和沈括的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2、人们常把 有知识说成“有学问”,这是很有道理的。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3、课文例举哥白尼的例子,强调了问的重要性;例举沈括的例子,重在说明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4、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五、书后习题2 1、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要想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不但要学会问,还要在问中学,只学不问或只问不学是不行的。 2、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