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4249784

17《〈孟子〉两章》课件(2课时)

日期:2025-05-2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2次 大小:151277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孟子〉两章,课件,2课时
    课件21张PPT。 第五单元 17 《孟子》两章 第一课时 人们常用“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来比喻治国、作战以及做任何事情,都要顺乎民心,合乎正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否则做失去民心 的事情,是注定要失败的。那么,关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你知道这句话的来历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这句话出处的文章。《孟子》两章PPT模板下载:www.1ppt.com/moban/ 行业PPT模板:www.1ppt.com/hangye/ 节日PPT模板:www.1ppt.com/jieri/ PPT素材下载:www.1ppt.com/sucai/ PPT背景图片:www.1ppt.com/beijing/ PPT图表下载:www.1ppt.com/tubiao/ 优秀PPT下载:www.1ppt.com/xiazai/ PPT教程: www.1ppt.com/powerpoint/ Word教程: www.1ppt.com/word/ Excel教程:www.1ppt.com/excel/ 资料下载:www.1ppt.com/ziliao/ PPT课件下载:www.1ppt.com/kejian/ 范文下载:www.1ppt.com/fanwen/ 试卷下载:www.1ppt.com/shiti/ 教案下载:www.1ppt.com/jiaoan/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有《孟子》 (现存七篇)一书传世,它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走近作者: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听课文录音,感知课文内容。 ★大声朗读课文,初步领会课文的意思。 1.每四名学生为一组进行讨论。 2.指名代表进行翻译,其他同学和教师一起补充更正。 ★串讲课文,理解文章的大体内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的天气地理形式有利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施行 仁政少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 也。    内城外城 围语气词 甲衣,兵器,武器装备米,谷,泛指粮食放弃离开护城河这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 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 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 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 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限制巩固征服通叛,背叛到归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齐读课文,划分层次。分析课文★学生分组讨论下列问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二三两层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第二层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三层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 (归纳:以上内容,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3.中心论点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