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292036

专题12 文言文阅读(课内)-备战2018年中考三年中考语文真题汇编(四川版)

日期:2024-05-0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28次 大小:51328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中考,专题,四川,汇编,真题,语文
    专题12 文言文阅读(课内) 备战2018年中考三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省分项解析汇编(四川版) 2017年中考 一、【2017届四川自贡卷】文言文阅读(9 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 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 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 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 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 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列子》)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杂然相许 许:赞同。 B.始一反焉 始:开始。 C.固不可彻 彻:通,贯通。 D.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 13.句中加点的“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本在冀州之南 B.惩山北之塞 C.汝之不惠 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愚公敢想敢做。苦于太行、王屋山的阻塞,他召集家人商议,提出搬走两座大山。 B.愚公谋划周到。面对如何处置土石的问题,他成竹在胸,提出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 C.愚公信念坚定。面对智叟的阻止,他回答,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山终有被铲平的一天。 D.愚公感动天地。天帝也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他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搬走了两座大山。 15.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2)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 二、【2017年中考四川眉山卷】(6分)课内文言文阅读 伤仲永(节选)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邑人奇之 / 稍稍宾客其父 / 或以钱币乞之 B.邑人奇之稍稍 / 宾客其父或以 / 钱币乞之 C.邑人奇之 / 稍稍宾客 / 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D.邑人 / 奇之稍稍宾客 / 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下面各组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隶(属于)耕 B.其文理(文章的道理)皆有可观者 C.日扳(同“———,引)仲永环谒于邑人 D.不能称(相当)前时之闻 (3)下面对文意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文中“未尝识书具”与“忽、即、立”三个词,展示了一个天资非凡的神童形象。 B.“不使”是方仲永“泯然众人”的根本原因,也暗示了他父亲的愚昧无知。 C.文章略写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详写才能变化的情形,这样安排暗含了文章的主旨。 D.作者王安石写这篇文章,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例子,来说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第II卷(非选择题)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