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306336

题西林壁 课件

日期:2024-05-02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57次 大小:330700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西林,课件
  • cover
课件22张PPT。题西林壁 苏轼游戏环节 —你说对了吗?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庐山位于江西北部,北临长江,东临鄱阳湖,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山,相传在周朝时有匡氏七兄弟上山修道,结庐为舍,因此而得名。自古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声誉。 庐山南北长约25公里,东西宽约20公里,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峦、喷雪鸣雷的银泉飞瀑、瞬息万变的云海奇观、俊奇巧秀的园林建筑,一展庐山的无穷魅力。历代诗人墨客相继慕名而来,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名篇佳作。 苏轼写作背景: 1084年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史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五首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总结性的一首。庐山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看景悟理书写,题写横看侧看横看: 岭:连绵不断 侧看: 峰:高耸入云 远近高低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的景色却各不相同。 小道理:同一样事物,如果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结果就不一样。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 是因为自己身在这岑峦叠翠的深山之中。小道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谁能用“之所以……是因为……”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我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这庐山之中。 谁能反过来说一说。用“因为……所以……”来说说这两句 因为自己身在在这座山中,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小组讨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全面客观的看待人和事呢? 你能再说一说这首诗告诉我们的道理吗?放飞想象: 横看, 庐山 绵延不绝 侧看, 庐山 高耸入云 远望, 庐山 云遮雾涌 近看, 庐山 悬崖峭壁 俯视,庐山 深沟幽壑(hè) 仰望,庐山 重峦叠嶂 千姿百态 变化万千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测一测: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启示人们:( ) 2、学了这首诗,我懂得了 ( ) 当局者迷旁 观者清 看事物的角度不同, 得到的结论也不同 , 我们要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作业背诵并默写全诗谢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