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41张PPT。2018-10-5导 3分钟 自古以来,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方法有的以武治为主,有的以文治见长,但其效果却截然不同。古语有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可见民心所向的重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孟子对这个问题的论述。《孟子》 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018-10-51·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听读,初步感知课文 3·翻译课文,理解段落 第一课时本节目标2018-10-5思10分钟 议5分钟1·查资料,你能说一说作者、作品吗? 2·理解词义,翻译课文 孟子(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 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 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在孔子的“仁”学 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 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著书 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 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 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 苏轼等影响很大。 走近孟子 展8分钟 评6分钟 本章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 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 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 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 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 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 /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 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 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 至,天下/顺之。听文朗读 注意节奏2.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 3.虚词。 之 代词 他 亲戚畔之 助词 的 三里之城 动词 到 寡助之至 而表修饰 夫环而攻之表转折 却、但是 攻之而不胜字词小结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 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摆出观点,提挚全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细读课文 理解、翻译 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郭:外城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 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城:城墙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 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坚利:坚固锋利。 米粟(sù):指粮食。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域: 限制。以:凭,靠。固国:巩固国防。威:震摄。寡助之至:之,到。至,极点。畔:通“叛”,背叛。顺:归顺,服从。故:所以。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则“战必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