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347380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

日期:2024-05-0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67次 大小:90521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17课,苏联,经济,改革,学案
  • cover
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 [课标要求] 1.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2.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21教育网21教育网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二战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问题尤为突出。 2.内容 (1)农业方面 ①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②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牲畜。③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④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⑤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21·cn·jy·com【版权所有:21教育】 (2)工业方面 ①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②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③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以调动生产积极性。【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评价 (1)积极: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2)局限 ①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②“20年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严重脱离苏联的实际。③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④赫鲁晓夫个人作风因素也阻碍改革的进行。 4.结果:1964年,赫鲁晓夫在党内斗争中失败,被迫退出政治舞台。 [名师点拨] 赫鲁晓夫改革是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斯大林模式发起的一次冲击,但从总体上说,只是在斯大林模式的基础上,对斯大林经济模式中明显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进行改革。从宏观上看,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而不是叛逆者;是斯大林模式的修补者,而不是抛弃斯大林模式的革新者。 [重点精讲] 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领域,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 (1)在斯大林体制下,国家为积累资金发展工业,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制约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联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2)苏联的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成为苏联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深化探究] 材料 赫鲁晓夫……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那样高。———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21*cnjy*com 思考 材料说明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结果如何?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结果:玉米种植运动挤占了耕地,导致其他粮食作物减产;玉米产量和质量未达到预期目标。 原因: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改革违背了农业种植规律,决策具有盲目性。从更深层次上来看,主要是延续了斯大林模式下的命令式经济管理方式,说明赫鲁晓夫改革还没有真正突破斯大林模式。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目的: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状态。 2.内容 (1)工业方面 ①推行新经济体制。②注意运用价值规律。③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2)农业方面 ①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②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③提高农产品价格。④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3.评价 (1)积极:收到了一定效果。 (2)局限 ①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②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③与美国军备竞赛日益加剧,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4.结果:到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 [历史评价 ] 如何评价勃列日涅夫推行的新经济体制? (1)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斯大林体制的弊端,促进了苏联工业生产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2)改革进一步加剧了苏联国民经济严重失调的状态,没有找到正确的改革道路。 [深化探究] 材料  时间 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1971~1975年 7.1% 0.8%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