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4347468

【历史】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件2(岳麓版历史必修2)

日期:2025-05-1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6次 大小:359790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历史,17课,苏联,经济,改革,课件
  • cover
(课件网)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尽管十月革命后已经有39年,战争结束也有11年了。在整个国家的范围内我们已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我们大家目前还只是为未来而活着,而却不是为了自己。所有的人都应该明白,人不能只靠热情生活。改善我们人民的物质生活是完全必要的,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决不能拖延了。全国都感到粮食很紧张,实际上能正常供应的只有莫斯科。在许多城市的商店里主要是蟹肉罐头和青豌豆,在农村几乎吃不到糖。而主要一点是,饮食情况年复一年地得不到改善。我们,俄罗斯,从新西兰搞肉!一无所有……而我们的农村已经没有人了。———《苏共中央通报》,1989年第6期 1956年一位乡村女教师写给赫鲁晓夫的信 苏联曾经经历了辉煌的发展时期。苏联的30—50年代,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为16%。但60年代后苏联增长势头开始减弱 ,70年代增速大幅下降,80年代丧失了速度优势。苏联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1970年为11.45%,1985年为10.2%,1990年 7.7%。苏联的国民收入1975年为美国的67%,1985年为66%,1987年为64%,但如不按官方汇率而按实际购买力计算,只相当于美国50—38%。 为什么苏联经济在50年代实现了高增长,但在此后增速却逐渐下降? 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特征及弊端 (1)单一的公有制 (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排斥市场 (3)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主要特征 主要弊端 (1)片面发展重工业 (2)为支持工业,不惜损害农民利益,损害了农民的积极性 (3)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一、赫鲁晓夫改革 (1953—1964) 背景 (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著 (2)赫鲁晓夫上台并巩固了自己在苏联的最高领导地位。 2. 改革的主要内容 农业方面 工业方面 农业集体化 粮食短缺平均产量低 比例失调无积极性人民生活困难 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农场自主权;大规模垦荒提高粮食产量;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这些改革措施能挽救苏联吗? 片面发展重工业 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 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的权利 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通过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3.改革的结果 收效甚微 4.失败的原因 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二、勃列日诺夫改革 (1964—1982) 1. 改革的主要内容 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 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农业: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 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 业的限制等政策 效果:工业利润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有提高,国民 收入有增加.70年代下半期,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到 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改革失败. 二、勃列日诺夫改革 (1964—1982) 2.改革的结果 勃列日涅夫与尼克松在谈判桌上 失败 改革失败的原因 (1)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只是修补性的改革,不能根除原有体制的弊病; (2)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1991) 戈尔巴乔夫1985—1991 1985年,在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戈尔巴乔夫出任新一届苏共中央总书记。当时苏联的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亚洲、拉美一些国家。苏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前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居世界第八十八位。虽拥有发达的宇航兵器和生物技术等,但整个现代技术领域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15~20年。工业生产增长速度不断下降,农业生产长期落后。总之,苏联以重工业为主的经济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