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576732

4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2课时)

日期:2024-05-0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8次 大小:35103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2课时
    古代诗歌四首 备课班级 七年级 上课时间 执教人 课题:?古代诗歌四首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课?标 要?求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教 材 及 学 情 分? 析 《古代诗歌四首》是第一单元的第四课,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这四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品味课文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而且我校是一所乡镇中学,农村的孩子,学习语文较被动,语感较差,语文素质的层次明显。因此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还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通过朗读领会作者的感情。 课 时 教 学 目 标 1、 掌握诗词的有关知识 2、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学习诗歌的韵律知识。 3、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生活的情趣。 重点 理解《观沧海》、《次北固山下》,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写法。 难点 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加强古诗文修养。 教法学法 指导 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教具 准备 诗歌朗读音频、PPT课件、作者简介 教学过程提要 环节 学生要解决的问 题或完成的任务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 入 新 课 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国的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分别有哪几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 生: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师: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积累诗歌文学常识,激发学习兴趣 教 学 过 程 一、学习《观沧海》 1、走近作者 2、朗读 3、研读诗歌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 (1)教师范读,学生听准字音、停顿 (2)生齐读,师指导其不足之处 (3)生自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1)教师讲解: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接着写山岛草木,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理解诗歌内容 教 学 过 程 4、学生自由诵读并背诵全诗。 二、研读《次北固山下》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面对迷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