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586206

11《论语十二章》教案(共2课时)

日期:2024-05-0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4次 大小:28455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论语十二章,教案,2课时
    第三章:《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 课 题 《论语十二章》 课时安排 共( 2 )课时 课程标准 标注课程标准页码 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辨别字形,掌握朗读本文的技巧。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了解《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 教学难点 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朗读法 品味法 教学准备 PPT 课前作业 预习《论语十二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课堂合作交流 二次备课(修改人: ) 环节 一 一、导入: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倡导。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二、文体常识   1.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他不求仕,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2.作品简介:《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关于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籍,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课中作业朗读《论语十二章》。 环节二 三、朗读课文,初读感知 1.范读:老师配乐范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自由读:生结合范读情况,自由朗读。 3.全班齐读:全班配乐齐读一遍。 4.注意如下生字的读音。 论语(lún) 不愠(yùn) 逾矩(jǔ) 罔(wǎng) 殆(dài) 一箪食(dān) 曲肱(gōng) 笃志(dǔ) 5.注意如下语句的朗读节奏。(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四、理解句意,翻译全文1.生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边读边翻译,读一句,翻译一句,同时标注不把握的语句。 2.在组内交流翻译中遇到的疑难语句,互相帮助解决。 3.班内展示翻译效果。 【每组指派代表,可以两组进行翻译对抗:一组代表读语句,一组代表接着翻译出意思。教师和其他学生适当点评、纠正。】 正确翻译文言文的方法:(一)要求:信、达、雅 信:就是要求译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加意思。 达:就是要求译文明白通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述习惯,没有语病。 雅:就是要求译文的用词造句比较考究,能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 原则:1.直译为主,字字落实。 2.意译为辅,文从句顺。(二)方法 1.对译。 对应翻译:把古代汉语的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