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641598

2018年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八年级下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日期:2024-05-0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44次 大小:13164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2018年,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八年级,下册
    八年级语文练习卷 2018.06 请考生注意: 1.全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试题卷6页,共17题。全卷满分120分(含卷面书写4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把答案写在答题卷相应位置上,做在试题卷上无效。作文不能另加附纸。 温馨提示:请仔细审题,细心答题。相信你一定会有出色表现! 同学们,经过一个学期的语文学习,你肯定参加了不少语文活动,有了不少的收获。现在请你参加本试卷的五项语文专题活动。 专题一:分门别类辑古诗 1.“古风”研究小组要编辑一本古诗集。下面是他们搜集到的部分古诗名句,请帮助填写完整。(6分) ⑴窈窕淑女, ▲ 。 (《诗经·关雎》) ⑵微君之躬, ▲ ! (《诗经·邶风》) ⑶ ▲ ,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⑷ ▲ ,心忧炭贱愿天寒。 (白居易《卖炭翁》) ⑸浮云游子意, ▲ 。 (李白《送友人》) ⑹谁见幽人独往来, ▲ 。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2.研究小组把这本古诗集的主题定为“古诗中的劳苦百姓”。你认为上题中哪些名句可以辑录进本诗集,并简要说明原因。(4分) 3.在品析下面这首古诗后,研究小组对这首古诗能否入选本诗集有争议。你持怎样的观点和理由?请简要谈一谈。(3分) 观祈雨 唐/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①咽②管弦。 【注释】:①春阴:阴雨的春天。②咽(yè):凝塞,使乐器发声不响 4.研究小组设计了版式、插图、封面后,准备写一篇“编后记”,简要介绍这本诗集的编辑过程。现在请你撰写“编后记”,100字左右。(4分) 专题二:“和”文化主题探究 中国文化崇尚“和”,有关“和”的思想源远流长,绵延至今。“和”既被视为诞育万物的本原,也被看作修德养性的关键,还被认为是社会交往的准绳,更被尊为国家共处的原则。为探究“和”的内涵和作用,“和气”研究小组设计了如下任务,请你完成。(20分) 任务一:探“和”之义 材料一:《傅雷家书》整本书。 材料二: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 材料三: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①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②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注释】:①什伯,意为极多,多种多样。②结绳:文字产生以前,人们以绳记事 ———选自《道德经》 5.研究小组在阅读《傅雷家书》时使用了“选择性阅读”的方法。你认为他们为什么要使用这种阅读方法来读这本书?请结合名著内容回答。(4分) 6.研究小组发现,在《桃花源记》一文中,“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似乎不合常理。请结合相关内容,推测“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不合常理的原因。(3分) 7.研究小组在读“材料三”时产生了以下疑问,请你帮助解决。(5分) ⑴关于文中加点的两个“使”的意思。研究小组查阅了《古汉语常用字典》,发现“使”有多个义项:①命令,派遣;②使,让;③出使;④即使,假若。据此判断:“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中的“使”解释为 ▲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中的“使”解释为 ▲ 。(2分) ⑵成语“老死不相往来”即出自本文,其今义和原义是否相同?请作解说。(3分) 8.以上三则材料都体现了“和”的思想。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的内容,探究“和”的具体内涵。(4分) 任务二:寻“和”之用 9.根据你对“和”的理解,下列故事中不能体现“和”思想的一项是( ▲ )(2分) A.负荆请罪 B.“六尺巷”的故事 C.嗟来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