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660426

《将相和》课件 (共33张PPT)

日期:2024-05-21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26次 大小:44816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将相和,课件,33张,PPT
  • cover
课件33张PPT。 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在这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熠熠生辉的人物让我们崇敬不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司马迁的《史记》中的一个故事———《将相和》,去感知故事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吧。将相和简介背景:战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因各诸侯国之间连年战争,被称为“战国”。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秦国是最强的一个。赵国的东面是富强的齐国,西面是强大的秦国。大夫、卿 官职,分别分为上、中、下三等,上大夫是最高一级的大夫。上卿是诸侯下面最高的官职。廉颇在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的时候,因伐齐有功,已经被提升为上卿。蔺相如也做上卿,但由于是文官,上朝集会时,位置在廉颇的右边。秦汉以前以右为尊,所以课文中说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 初读课文:(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通句子。 (2)题目中的“将”“相”各是谁?“和”是什么意思? (3)本文主要讲了几个小故事?给每个故事加上小标题。上卿 召集 推辞 胆怯 鼓瑟 击缶 削弱 允诺 荆条 诸位 廉颇 蔺相如 上大夫 同心协力 完璧归赵 渑池会见 无价之宝 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 负荆请罪 “将”与“相”之间是怎样从“不和”到“和”的呢?课文中那段文字直接写了他们的不和?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从这段话中你读出了什么? 那么蔺相如是不是像廉将军所说,就凭一张嘴而没有能耐的吗?我们深入到语言文字中,好好研究研究蔺相如这个人。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从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块和氏璧怎么样? 和氏璧的来历: 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璞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鉴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专家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后,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璞玉奉献给武王。武王也让鉴定专家来鉴别,结果也说是块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到楚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像你这样痛哭的,你怎么哭的这么悲伤呢?”卞和回答:“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于是,文王派人对这块玉进行加工,果然琢磨成一块宝玉,文王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和氏璧夜能发光,冬能取暖,价值连城。 那你觉得这块玉该不该换?不换,又会怎么样? 最后只得派蔺相如前去,如果你是蔺相如,你怎么说?此时你临危受命,搞不好宝玉失去,人头落地,使命重大呀!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秦王拿到宝玉,他可能说什么?心里又会想些什么? 如果你是秦王,你又会怎么说?会想什么? 表现了蔺相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