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课时作业 下图表示地球上部分生物类型出现的时间范围,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生物中,出现最早的是( ) A.爬行类 B.鸟类 C.两栖类 D.鱼类 【解析】 四个选项中生物出现由早到晚的顺序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 【答案】 D 2.爬行类动物物种最多的地质年代是( ) A.古生代 B.中生代 C.元古代 D.新生代 【解析】 中生代是爬行动物盛行时期。 【答案】 B 3.随着环境变迁,生物在不断进化。新生代时期生物发展阶段进入( ) A.爬行动物时代 B.哺乳动物时代 C.海生藻类时代 D.裸子植物时代 【解析】 新生代为哺乳动物大发展时期。 【答案】 B 读某地地质剖面略图,完成4~5题。 4.根据图中化石,判断动物在这一时期经历的演化过程是( ) 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 B.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 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 5.根据化石的新老关系,属最古老的一种是( ) A.①地地层化石 B.②地地层化石 C.③地地层化石 D.④地地层化石 4~5.【解析】 首先看图,明确图中化石的地质年代。如含三叶虫化石为古生代早期,含鱼类化石为古生代中期,含恐龙化石为中生代,含裸子植物化石为古生代晚期和中生代。根据化石的新老关系,属最古老的一种是①地地层化石。从动物的进化来看,古生代早期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的时代;古生代中期出现了脊椎动物———鱼类;中生代爬行动物盛行。 【答案】 4.B 5.A 湿地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的作用。下图为人类活动破坏前后,东北三江平原湿地气候年变化及该区域内某河流流量年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 6.图中反映人类活动对湿地破坏后的气温曲线、流量曲线分别是( ) A.甲和丙 B.乙和丁 C.甲和丁 D.乙和丙 7.下列关于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土壤侵蚀,导致河流泥沙含量大增 B.环境污染,富营养化速度加剧 C.大量引水灌溉及河流的截流改道 D.开垦湿地,扩大耕地面积 6~7.【解析】 人类对湿地破坏后,气候的大陆性会有所增强,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都会增大;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也会增大。三江平原原来是北大荒,后来被开垦成为北大仓,就是建立在湿地被开垦的基础上的。 【答案】 6.B 7.D 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森林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干扰的自然要素。根据以上材料,完成8~9题。 8.判断下图方框Ⅰ、Ⅱ、Ⅲ、Ⅳ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 ①土壤水增多 ②库区蒸发量增大 ③蒸腾加强 ④植被覆盖率增大 A.①③②④ B.②④①③ C.①④②③ D.①④③② 【解析】 修建水库直接造成两个结果,一是使库区蒸发量增大,二是使土壤水增多,进而使植被覆盖率增加,蒸腾加强。 【答案】 C 9.大面积砍伐森林有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 ①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②造成臭氧层空洞 ③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 ④许多物种灭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森林砍伐使森林吸收CO2的能力减弱,导致大气中CO2增加,同时使地表裸露,水土流失严重,使生物多样性减少,但不会造成臭氧层空洞。 【答案】 D 下图示意第四纪中国重大环境演变事件关系。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Ⅰ、Ⅱ、Ⅲ代表的地理事件分别是( ) A.海进与海退、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区域干旱化趋向 B.海进与海退、区域干旱化趋向、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 C.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海进与海退、区域干旱化趋向 D.区域干旱化趋向、海进与海退、青藏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