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772678

10 短文二篇课件:23张PPT

日期:2024-05-0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93次 大小:55917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短文,二篇,课件,23张,PPT
  • cover
课件23张PPT。10 短文二篇第三单元课外文言文阅读课内文言文阅读课内文言文阅读一、词语理解、句子翻译 1.解释文中加下划线字词,并翻译全文。翻译略,见早读材料? 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 )备。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沉鳞竞( )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 )其奇者。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都消散坠落 争相课内文言文阅读2.文言词汇选择题 下列加下划线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山川之美/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四时俱备/学而时习之 C.实是欲界之仙都/是非木柿 D.自康乐以来/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D课内文言文阅读二、内容理解 1.内容理解(填空)简答题。 (1)用原文回答:文章以“□□□□,□□□□”总起全文,表达了作者对山川风物的愉悦的审美感受。而“□□□□□□□□”则把作者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现无遗。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课内文言文阅读(2)在《答谢中书书》中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极力写出了山之高,水之净。 (3)描写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课内文言文阅读(4)本文第一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5)文中的议论句是哪一句?有何作用? (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全文的引子,引出下文的写景议论。是最后一句。表明能欣赏山水美景的人很少。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课内文言文阅读2.综合分析选择题。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陶弘景给谢中书书信中的一段文字,历来被当作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欣赏。 B.全文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为话题,以山峰、河流、石壁、树木等景物的铺陈刻画为主体,最后以无人与之共赏山川之美结束。 C.本文文字清新流畅,精于铸炼,以散句为主,长短结合、骈散交错。 D.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也抒发了作者自己欣赏山水时不同凡响的审美感受。C课内文言文阅读(2)对文章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描写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和动静相衬之美,勾画出了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山水画卷。 B.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当中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感慨结束。 C.文中的“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的用意在于表明自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山水的妙处,而作者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 D.本文描绘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沉醉山水的思想感情;并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自己仕途不得意之情。D课内文言文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 一、词语理解、句子翻译 1.解释文中加下划线字词,并翻译全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睡,月色入( )户( ),欣然起行( )。念( )无与( )为乐者,遂( )至( )承天寺寻( )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 )步 ( )于中庭( )。庭下如( )积水空明 ( ),水中藻、荇交( )横( ),盖( )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 )无竹柏?但 (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略,见早读材料照入 想要 门行走考虑,想到 一起 于是到寻找睡共同,一起 散步院子里 好像澄澈 交错纵横 大概是 地方 只是 罢了课内文言文阅读2.文言词汇选择题。 (1)下面各句中对加下划线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起:起床 B.念无与为乐者 乐:快乐 C.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空白 D.水中藻、荇交横 交:交错C课内文言文阅读(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月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