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岛版六年制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植物与环境》第一课 《种大蒜》教学设计 【相关标准陈述与分析】 《植物与环境》单元的内容隶属于《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生命世界领域的第8个大概念“植物能适应环境,可制造和获取养分来维持自身的生存”。这个大概念又细分为3个子概念(如图所示): 其中8.1“植物具有获取和制造养分的结构”这一概念按照学习进阶的理念在三个学段有不同的要求。1–2年级的具体要求是“说出植物需要水和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教材分析】 《植物与环境》单元主要指导孩子们通过亲自种养植物,结合生活经验,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科学方法,真实体验植物生长对水和阳光的需求,体会生命的意义,培养热爱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认识到植物的生存和生长离不开环境,初步形成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认识。 这一单元共有3课,《种大蒜》、《植物和阳光》、《植物和水》。《种大蒜》是本单元第1课,是单元的引课,主要是通过学生种大蒜的亲身体验,初步感知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和水分。后面两课则是对植物生长与阳光、水分的关系展开具体的研究。 本课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采用谈话的方式引入话题。本课内容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种大蒜。首先是种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如何选种以及明确种大蒜的两种方法和步骤。然后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来种大蒜。 第二部分:讨论分析。借助生活经验,小组里讨论“怎样做更有利于大蒜宝宝的生长?”,初步认识到大蒜的生长需要水分和阳光。然后提供同一天种植的大蒜不同生长状况的案例,来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结合学生的实际操作过程,明确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水分和阳光。从而引发学生注意,种养大蒜时要适量浇水,适度光照,及时测量记录。 第三部分:拓展活动。实际生活中,除了种大蒜,可以供孩子们种养观察的植物还有很多,为了体现研究的多样性,鼓励学生在种大蒜的同时也要种其他的植物,并仔细观察,及时记录。以“种养小能手”评选活动,激发学生种养的兴趣与积极性。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有意注意力占主要地位,但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 具体到本课的学习,表现为: 知识储备: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植物对他们来说是很常见的。而且通过在一年级研究土壤中的植物,孩子已经意识到有些植物生活在土壤中,与我们人类关系密切。有些学生家里可能种植过植物,有些在幼儿园就有植物种植的课程,简单的种植这一实际操作对他们来说已经不是问题。 能力基础:通过一年的科学学习,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系列的观察方法,观察力有了一定的发展。能够根据老师的具体要求进行有目的观察,有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在教教师指导下有一定的观察事物和研究事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基础:二年级的学生对事物观察的兴趣容易激发,但认真细致、能持久进行观察、记录的科学品质需要进一步培养。能如实讲述事实,但是当与他人意见出现分歧时,容易主观判断,坚持己见。愿意分享自己的观点,但在倾听上需加强。 基于以上分析,在本课的学习中,将着重对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记录和表达交流能力做详细的指导和锻炼,激发学生珍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学生学习本课的困难首先是他们虽然种过植物,但没有带着问题有目的的去种养、去观察、去记录、去思考、去研究过植物。这就意味着实际上二年级的孩子对待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并没有过多的思考与关注。其次,对于他们来说,描述大蒜的生长变化已不是难点,但是要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比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找出原因具有挑战性。因为这一过程需要将积累的知识、经验进行提取来解释相应的问题,转化成适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