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节 辛亥革命 练习题 1.《临时约法》开了“因人立法”之风,使国家根本大法的建设从一开始就屈从于人的理念与意志,使法随人变,表现出很强的人治色彩。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 ) A.革命党人的软弱性B.专制传统和官僚政治 C.民主共和未深入人心D.帝国主义国家的干涉 2.英国《泰晤士报》在武昌起义后作了大量报道,其中频率比较高的关键词分别是“袁世凯”,“满清”,“武汉”,“叛乱”,“南京”和“孙中山”。而关于孙中山和袁世凯的报道分别是11篇和31篇。由此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A.《泰晤士报》存在舆论导向B.《泰晤士报》报道客观公正 C.英国积极寻找中国的代理人D.辛亥革命失败具有历史必然 3.1914年9月《中华小说界》杂志刊出一幅题为“世界将来之伟人”的图片,图案是中心一小圆,外围一大圆。小圆中一中国男孩,外圈12小圆各有一小孩,分别标为英、俄、意、美、法、德、比、日等12国名。出现这幅图片原因分析合理的是 A.列强瓜分刺激了国人求强之心 B.民主共和的确立提升了民族自信心 C.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解放了思想 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找到新发展方向 4.1980年以后,中国历史学界对中国近代史的解释从否定一切改良行为、一味拔高农民运动转到“四个阶梯”理论,即认为“在太平天国以后,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前后相续,一个发展高于一个发展”。这说明 A.历史假设影响着史学家对史实的评价B.历史解释应该立足于解释历史进步性 C.历史解释多元化导致历史叙述的失真D.时代主题的转换往往会影响历史解释 5.马勇在《晚清二十年》中写道:“这是中国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义举,也是人类历史上为数不多地通过和平手段改朝换代,移交政权的先例。”材料中的“义举”指 A.清帝颁发诏书,宣布退位B.光绪皇帝亲政 C.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6. “《临时约法》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承担责任,导致一国之内同时具有两个行政中枢的政体格局。另一重要制度性规定是通过立法来限制行政首脑的职权发挥,但对与之对应的行政如何反过来制约立法没有任何具体规定。”这强调的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规划的政体存有重大缺陷B.仿行了美国三权分立体制 C.确立议会的权力中心地位D.有效防范袁世凯复辟帝制 7.1906年,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说:“我们现在要集合中外的精华,便要采用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督权,造成一个五权分立的政府,国家有了这样的纯良政府,才可以做到民有、民治、民享的国家。”这一言论的主要目的是 A.推翻清朝专制统治 B.建立五权分立政府 C.实行民主共和政体 D.保障普遍平等民权 8. “在‘新政’以前,讲‘立宪’、论‘三权分立’,还只见于民间的舆论,而在‘新政’以后,这类字眼不仅出现在清廷大臣们的奏议中,而且在清廷发布的上谕中也可见到。”这表明 A.维新变法最终得到清政府推行 B.上层接受体现近代法制精神的观念 C.近代法制在理论和政治上得以确立 D.中华民国实践了“新政”方案 9.下图是1912年3月时任中国邮政总办的法国人帛黎主持印制的奇特的邮票。上面有“大清国邮政”“临时中立”和“中华民国”字样。下列关于这组邮票说法正确的是 A.反映法国对中华民国政权的承认 B.说明当时中国内政外交全盘失手 C.迎合了国民对旧政权的怀念心理 D.暗含列强对中国政治变动的观望 10.1894年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到1912年1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夕,他则倡导包括满族在内的“五族共和”。这种转变说明 A.孙中山民族国家构想逐渐丰富 B.民权主义内涵发生变化 C.孙中山提倡建立民族统一战线 D.民族革命取得最终胜利 11.下图为某时期的漫画,在一张“国民政府”的餐桌上,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