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少版)小学美术教学设计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成长变化(二) 作者 类型 造型·表现 课时 1课时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 本课“成长变化(二)”是前几册人物造型教学内容的延续。本课旨在引导学生归纳比较人在不同年龄时期的体貌特征的规律,运用泥工表现的形式进行设计创作,表现人在不同年龄时期不同的变化,包括体态、身份的变化等。 本课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既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某人从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的特征变化。也可以让学生回忆过去的自己,并将自己的成长作一部分跨越性的想象,有趣味地学习人在不同年龄时期的体貌特征规律。同时运用夸张、变形、添加等艺术手法和泥工的作业形式来表现自己或他人的成长变化。本课让学生着重了解人成长变化过程中体貌特征的变化及延续性特点,同时又关注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树立健康的人生观,排除成长的烦恼,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 学生情况: 学生在之前学习、了解、接触过人物画及泥工课,但对于运用泥工的方法来表现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和性别的人物形象却从未涉及,因此,学生们既有兴趣,同时也感到有一定难度。针对这一情况,需要教师有的放矢的设计、组织学生们感兴趣且易于接受的教学内容,启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欣赏、动手操作来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方式、手段: 新课标提倡教师的启发引导,提倡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充分地讨论和探究,提倡知识的综合性。本课拟采用观察欣赏法、情境教学法、分层探究法、组织讨论法、互动交流法、综合演示法、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方法。开展师生间、组员间、同伴间互助学习,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范作、示范用具、泥工工具、学生作业展柜等。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常用工具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在成长变化中各个年龄段的外貌、体态变化特征,并能运用泥工的表现形式进行大胆地塑造,表现自己或他人在成长变化过程中的体貌特征及心理变化,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艺术表现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人的不同时期成长过程中的照片进行赏析和对比,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人的成长轨迹、了解人的生理及心理的变化,并通过观察“镜子中的自己”和自己成长历程的照片,进一步了解自己的相貌特点,运用泥工“手捏塑形法”等多种技能技巧的综合练习,想象、创作、塑造未来自己的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活动,学生能够理解人在成长历程中的规律和艰辛,激发起关爱生命、尊老爱幼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借助照片或图片,观察、了解自己及他人在成长变化中体貌的变化特征; 2.通过教学让学生意识到成长过程中要保持生理、心理双重健康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用泥工的表现形式表现自己或他人的成长变化以及各年龄段人的相貌特征,注意相貌的延续性。 教学设计 一、照片导入,激发兴趣 1.猜猜他是谁?出示同一个人物在幼儿、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及未来想象的几张照片,让学生猜测:照片上是同一个人吗?你是怎样感觉出来的? 2.学生猜测照片上的人物———篮球巨星:姚明 3.教师陈述:这是一组姚明不同年龄段的照片。向大家展示姚明的成长变化之后,请同学们也来说说自己的成长变化。 设计意图:在“猜猜他是谁?”的小游戏中,用学生熟悉的姚明的成长照片导入新课,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动:取出镜子,观看镜子中的自己,再拿出小时候的照片进行对比并发言,交流感受。 (1)师让学生说说自己脸部最大的特征。 设计意图: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无论人的成长变化有多大,但自己最基本的相貌特征是不会变的。小镜子的运用,让学生真切地感觉到了自己脸部的特征。 (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