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4994576

向“距离”挑战课件(共23张PPT)

日期:2025-05-0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6次 大小:130473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距离,挑战,课件,23张,PPT
  • cover
课件23张PPT。向“距离”挑战说课提纲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针,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通过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而成为课堂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同时通过积极的体验和感悟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一、理论依据二、教学背景(一)教材地位和作用专题七: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一、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命者 二、追寻生命的起源 三、人类文明的引擎 四、向“距离”挑战(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1、 在教材体系中起到了总括性的特殊作用。二、教学背景2、学好本课内容,充分理解科技进步给人类社会在生产、生活、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领域带来的重大变化,深刻体会科技的力量。 3、引导学生联系的、多角度地看问题,实现历史教育发掘历史内涵、传递历史本真的目标。(二)教学目标依据: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教学指导意见》和教学实际对教学目标进行整合、分解和细化。(二)教学目标依据: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教学指导意见》和教学实际对教学目标进行整合、分解和细化。 三位一体 互相渗透(三)重难点突破与教法学法 重难点:理解信息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双重影响。 体会科技发展与人文进步应并重的价值观。1、教法: 情景教学、材料导读 问题探究、教师讲授2、学法: 研读材料、自主探究 角色体验、倾听讲解 对 应(四)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已掌握了基本的分析方法,另外,高一学生思维活跃,探究欲望强烈,因此适合用探究式教学。(五)课前准备教师: 1、课前确定教学主题,收集相关资料,完成教学设计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2、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 学生: 1、以教材为依托,以教师提供的资料为补充,对教材内容进行初步的理解; 2、根据探究需要利用图书馆和网络收集其他资料,并对探究问题形成初步的解决方案。三、教学过程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互动合作 探求新知升华主题 提升情感深入探究 创意遐想四步探究法:层层递进整合教材形成课堂学习思路 第一篇:立体交通的诞生第四课:向“距离”挑战删增删留蜀道难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诗歌导入设问:你知道该诗的名称和作者吗?你能体会作者有感而发的情感内容吗?如果作者身处今世,那他可供选择的与蜀地“通人烟”的方式有哪些? 意图:激趣导疑、切入主题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第一篇: 改变世界的网络互动合作 探求新知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环节一:自主梳理:阶段、作用 图说历史立足教材 归纳概括走向互联网环节二:自由表述:如何应对⑴美国:信息高速公路⑵中国:国家经济信息网中国教育科研网公用数据通信网1、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诞生了什么技术? 2、面对互联网,美国和中国是怎样采取对策的?结论:顺应潮流,普及网络。以史导论 自由表述 收发电子邮件、网上谈心、 资料检索、浏览新闻、 休闲游戏、网上购物、 远程教育、 远程医疗……请你结合自身感受谈一谈,人们通常利用网络能做些什么?现身说法中国的互联网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极为迅速。从1995年向公众开放互联网服务以来,网络用户每半年翻一番,已经从15000猛增到2250万。 (按照2001年1 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无所不能”第二篇 触摸人类的灵魂挑战心灵的距离网络“黑洞”? 心灵“黑洞”? 下面是五扇“魔法门”,进入不同的每扇门,你都将化身为不同的人。请站在他的立场上说出你会用网络做什么?推理想象唐僧包拯网虫黑客拉登 网络的弊端是我们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