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5058550

13 糖到哪里去了 课件(15张PPT)+教案+素材

日期:2024-04-28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77次 大小:138776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哪里,去了,课件,15张,PPT,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饮用水》单元第十三课 《糖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糖到哪里去了”是鄂教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饮用水》单元第十三课的内容。 本节课通过实验旨在引导学生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前提下,探究如何加快物体在水中的溶解。 教材有关“溶解”的内容设计过于简单,只是用几种常见的固体,让学生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就匆匆得出溶解的概念,学生实验基本没有思维含量,溶解的概念并不是它们自主建构的。 三年级学生对生活中白糖、食盐等物质放入水中后,会逐渐“化掉”、“消失”的现象有生活经验,也知道像石块、橡皮、木头等物质放入水中不会“化掉”,但是对像白糖、食盐这样的物质,究竟是怎样“化掉”、“消失”的,认识并不清楚,难以用有效的证据进行说明。对于“溶解”概念,也仅仅是知道“溶解”这个词,知道一些物质放入水中后,会“和水混合在一起”然后慢慢“消失”,知道白糖、食盐“化掉”后还在水里面。三年级学生经过初步的科学探究训练后,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有序的观察,并能用图画、文字等方式,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记录;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研讨。 对于小学生来说,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溶解需要认识几个基本特征:变成微小颗粒、均匀分散、静置不沉淀,这几个基本特征构成了适宜小学生认知的溶解概念的内涵,他们只有通过探究,自主认识了这几个基本特征,才能建构固体溶解概念。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确定的本课的教学思路是: 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组织教学,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以学生的科学前概念(对固体溶解现象已有的认识和经验)为教学的生长点,以“溶解”概念的转变、建构、发展为线索,创新实验教学方法,设计一组有结构的探究材料,并由这些材料组合成一组有结构的实验,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引领他们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层层递进、抽丝剥茧地建构固体溶解概念,使他们获得多元发展。 当然,我们还必须明确的是:科学课教学应当引领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所设计的实验不能为实验而实验,任何实验只是学生探究式学习的一种手段。探究式教学必须顺应学生的认知需要和认知兴趣,为他们的概念建构、思维发展、能力提升、态度养成服务。 二、教学目标 1.知道一些物质能在水中溶解,一些物质不能在水中溶解。 2.通过层层递进的探究活动,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获取证据,并根据证据进行归纳,建构固体溶解概念。 3.意识到在科学探究中与同学合作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科学探究,自主建构溶解概念。教学难点:在水中可溶解的物质变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分布在水中。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准备 1.实验器材:方糖、高锰酸钾、小苏打、滑石粉、面粉、水、烧杯、玻璃棒、实验记录表等。 2.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聚焦问题 1.真理的大海,让未发现的一切事物躺卧在我的眼前,任我去探寻。─牛顿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爱因斯坦 谈话:冲糖水、喝糖水是同学们再熟悉不过的事情了。你们仔细观察过糖在水中的变化吗?谁能说说糖在水中是怎样变化的? 2.学生描述自己的看法。 设计意图:通过唤起学生生活经验,引发他们的思考,让他们卷入后续的探究活动中。 本环节教学分析: 不难发现,学生虽然经常冲糖水、喝糖水,但除了知道糖在水中“化了”外,其他情况并不能说清楚。那么,糖在水中是怎样变化的?糖到哪里去了?这些问题自然产生了,也促使学生产生了探究的欲望。 (二)观察方糖的溶解 1.演示:老师这里有一小块方糖,把这块方糖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搅拌后又会怎样?静置一会儿,又会有什么现象? 设计意图:老师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