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的。与《论语》、《大学》、《中庸》 合称四书。 本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你能读准下列字音吗? 夫 郭 粟 寡 戚 畔 封疆 fú guō sù gu? qī pàn jiāng 你能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吗? 1、环 而 攻 之 而 不 胜 。 2、域 民 不 以 封 疆 之 界 。 3、城 非 不 高 也 。 4、故 君 子 有 不 战 ,战 必 胜 矣 。 / / / / / 学习第一部分: 本文提出了什么论点? 由论点看,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有哪些? 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 分析课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的天气 地理形势有利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施行 仁政 少 第一段 阅读第一段思考问题: 解释字词 天时 地利 人和 时令、气候、等条件。 有利的地理形势。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这两句谈的是什么问题?提出什么看法? 讨论问题 [谈的是战争中的攻守问题,阐述“人和” 是克敌制胜,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这两句揭示本篇的中心论点。] 第一段: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第二节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内城 外城 围 语气词 这样看来 下页 阅读第二段思考问题: 解释加点字词 三里之 城 ,七里之郭 , 环 而 攻之 而 不胜。夫 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 不胜者,是 天时不如地利也 。 的 连词,前后是承接关系 小城 表转折,但是,却 发语词,用在句首,表示要发议论 者:指“得天时”这种情况。矣:语气助词,表肯定。 然而:虽然这样,但是 这样看来 表判断 第二段:译文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讨论:本段(第二段)摆出了什 么论据?有何作用? 围攻一座小城但不能取胜。论证 了中心论点的前半部分内容: “天时不如地利” ,强调了“地利” 重要性。 阅读第三段思考问题: 解释加线词 城 非不高也,池 非不深也, 兵革 非不坚 利 也, 米粟非不多也,委 而去 之 ,是 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墙 护城河 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 甲,甲衣 坚韧 锐利 放弃 离开 所守之城 这 城高池深、兵利革坚、米粟充足但弃城 而逃。论证中心论点的后半部分内容: “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性 。 讨论 a本段摆出了什么论据?有何作用? b本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句式上 有何特点?讨论其作用? 运用了排比和双重否定句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