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5080361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20张PPT)

日期:2024-05-0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81次 大小:110441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20张,PPT
  • cover
课件20张PPT。应有格物 致知精神丁肇中学习目标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作者介绍 丁肇中,1936年出生,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山东日照。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曾发现“J粒子”。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知识链接(1)订正字音 丁肇中(zhào)    儒家(rú)     遵照(zūn) 不知所措(cuò) 彷徨(pánɡ huánɡ)检查预习埋怨(mán) 埋没(mái)埋度度德量力(duó) 度量(dù)(2)词语释义 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格,推究。致,求得。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措,安置、处理。 一帆风顺:形容非常顺利,毫无波折或挫折。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权威:在某种范围里最有威望、地位的人或事物。课文朗读点击以下图标即可播放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整体感知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1.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内容探究 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2.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意义: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1.“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句中的“用功”为什么要加引号? 品味赏析 “用功”用引号表示否定,暗示做学问时只埋头读书而忽视动手实践,不是真正的用功。 2.赏析“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一句。 用“消极”和“积极”这一对反义词,语言极为准确周密。“不是……而是……”的并列句式,否定前者,肯定后者,鲜明地提出观点。写法探究对比手法的运用。 为了证明观点的需要,文章某些地方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如第2、3自然段,讲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悟和自我检讨,与现代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