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5382728

六年级下语文课件- 寓言两则 北师大版 (音频+课件2份打包)

日期:2024-05-03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55次 大小:743210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课件,六年级,语文,寓言,两则,北师大
    课件25张PPT。寓言二则以矛攻盾自相矛盾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楚人卖矛与盾陷入尴尬境地,皆因夸大其词,不实事求是,所以说话切忌言过其实,信口开河;鹬蚌相争,二者互不相让,最终反让渔翁得利,所以做事定要懂得权衡得失,化解矛盾。品味寓言,让我们一起在寓言故事中领悟人生哲理吧!初读感知背景资料韩非子 (约前281—前233),即韩非,我国战国末期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是当时著名思想家荀子的学生。韩非继承并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法家的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刘向 (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和散文家,原名更生,字子政,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其主要著作有《说苑》《新序》。他还整理修订了《战国策》《楚辞》等。字词整合1、生难字译谓禽2、同音字xiàn沦陷 陷害肉馅 馅饼运用:爸爸看着书,陷入了沉思。 我很喜欢吃枣泥馅儿的月饼。3、重难点词语矛(máo):古代兵器,在长杆的一端装有铜或铁制成的枪头。 盾(dùn):盾牌,古代用来防护身体,遮挡刀箭的武器。 鬻(yù):卖。 誉(yù):夸耀。 陷(xiàn):穿透。或(huò):有人。 以(yǐ):用。 子(zǐ):您,对人的尊称。 曝(pù):晒太阳。 喙(huì):嘴。 即(jí):就。 禽(qín):同“擒”。擒住,捉住。整体感知中心思想 《矛与盾》讲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互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的故事,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鹬蚌相争》讲的是鹬和蚌相互钳制,互不相让,却让渔人从中获利的故事,告诫人们:做事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着私利,而要相互谦让,从而化解矛盾冲突。 课文大意矛与盾 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鹬蚌相争 一只河蚌张开蚌壳,在河滩上晒太阳。有只鹬(yù)鸟,从河蚌身边走过,就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急忙把两片壳合上,把鹬嘴紧紧地钳住。鹬鸟瓮声瓮气地说:“一天、两天不下雨,没有了水,回不了河,你总是要死的!”河蚌也瓮声瓮气地说:“假如我不放你,一天、两天之后,你的嘴拔不出去,你也别想活,总要饿死!”河蚌和鹬鸟吵个不停,谁也不让谁。这时,恰好有个打渔的人从那里走过,就把它们两个一起捉去了。再读课文读课文,思考问题:1、 《矛与盾》开头两句写了什么?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两句是写这个楚人同时赞美他的盾和矛。“物莫能陷也”与“于物无不陷也”构成明显的矛盾,而那个楚人还在洋洋自得,他的可笑之处跃然纸上。这为后文表现他不能自圆其说的窘态做铺垫,同时也点明了文章的主题。2、《矛与盾》的最后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弗能应”表现了楚人的尴尬。他的话互相抵触,无法自圆其说,只能落得被人耻笑的下场。3、鹬和蚌落得双双被擒的下场,原因是什么? 它们之所以会落得这样的下场,是因为双方都不肯相让,都要治对方于死地,全然不顾更大的危险。4、想一想,若是没有渔人,鹬和蚌的命运会有所改变吗? 若是没有渔人,结果会是两败俱伤,同归于尽。因为它们不肯相让,不懂得权衡得失、化解矛盾。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精读课文你能用这两则寓言故事来解释“矛盾”吗?点拨 先在课文中找出突出“矛盾”的关键的句子,再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这句话是这则寓言的关键句,意思是说话办事要一致,不能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自己也说服不了自己;也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矛盾或抵触。 因此,这一则里的“矛盾”指的是言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