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5399950

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课内外阅读练习

日期:2024-05-0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60次 大小:1064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内外,阅读
  • cover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1 (一)阅读《河中石兽》,回答问题。(9分)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 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2分) ⑴山门圮于河?? ??????????????? 圮 (??? )?? ⑵湮于沙上???? ??????????????湮 ( ???)????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2分) ⑴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于 (??? )? ????????????? ⑵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之 (???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一句。(2分) ??? 译:?????????? ???????????? 14.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2分) ??? 答:???????????? ???????????? 1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用文中原句回答)(1分) 答:???????????? ???????????? ? (二)阅读文言文《河中石兽》,回答11-15题。(共11分) 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 (1)阅十余岁? 阅:___? (2)竟不可得? 竟:___ 12.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用“/”划出一处)。(1分) ??? 山门圮于河 13.翻译下列语句。(4分) ?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 ???????????? ?(2)众服为确论。 译文:?????????????????? ???????????? 1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包含的道理。(2分) 答: ?????????????????????????????? 15.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2分) 答:?????????????????? ????????????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3题。(12分) 19.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1) 山门圮于河(??? )????? (2) 湮于沙上(??? ) (3) 如是再啮(??? ) 20. 指出下面句子中“之”所指代的内容。(2分) (1) 一老河兵闻之(??? ) (2) 当求之于上流(? ??) 21. 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1分) 众服为确论。 22.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3分)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译文:????????? ???????????? 23. 联系原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其一” “其二”的具体内容。(3分) 答:???????????? ???????????? 2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文章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 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 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 ?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2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题。(17 分)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