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53张PPT。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三个“大”:“大动荡”:政治发展经历了从统一走向分裂,又从分裂兼并归于统一的过程;“大变革”: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大发展”:社会经济的大发展,思想文化和科技的大发展。 一、思想 (一)春秋晚期1、老子(1)姓李名耳,字伯阳,又字老聃,楚国人,道家学派创始人,著《道德经》。 注意:道家非道教,此时道家只是一个学派。(2)哲学思想:“道”(核心);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精华)。老子像 老子像 老子把“道”看作世界万物的本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第一性的,天下万物都是“道”派生出来的。道是什么?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道就是无形、无象、无体的“恍惚”,也就是“无”。故又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把事物看成彼此对立又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进一步提出事物要向它的反面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塞翁失马”等。但老子的辩证法也有很大局限性:一是他认为对立面的转化不需任何条件,二是把对立面的转化看成是循环往复的过程,看不到事物不断向前发展,使其辩证法陷入形而上学。 (3)政治主张:“无为”,反对采用严刑峻法。 他的理想社会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社会,也就是希望倒退到原始社会,反映了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阅读材料: 材料一:祸兮,福之所传;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最后的结果)? 2、孔子 材料二: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材料三: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两千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尊奉他,包括历代封建统治者。孔子死时只有三间小屋,经历朝历代的扩建成了拥有466间房的浩大的孔庙,孔庙的主殿(或称正殿)称大成殿,其规模、气势可与皇帝的金銮殿相媲美。但历史上也有不少孔子的反对者,要“打倒孔家店”,孔子身后留下的是是非非,该如何评价? (1)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2)思想主张:“仁”(核心)和“礼”。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即“爱人”,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要求人们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兴办私学,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 “礼”实际上是“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的等级关系。孔子认为,周礼是最理想和完美的,可惜春秋是“礼崩乐坏”,因此他主张“克己复礼”。这是他思想保守的部分。反映了儒家学派“厚古薄今”的历史观。 (4)编订古籍:儒家“五经”。 孔子像 至圣先师—孔子孔子讲学图 论语 孔府局部 曲阜孔庙大成殿孔子周游列国孔子为什么要周游列国?他能达到目的吗?(5)孔子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部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二)战国———百家争鸣” 1、墨家:墨翟是创始人,代表平民的利益,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2、儒家: 墨子像 墨子故里.山东枣庄(1)孟子:名轲。 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反对苛政;给农民土地,宽刑薄税。是孔子“仁”和“以德治民”思想的发展,包含着朴素的民本思想。 阅读材料: 材料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像 亚圣 : 孟子孟母教子图荀子墓.山东苍山县材料二: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