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5440707

小学语文 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 9.词两首 课件(60张PPT)

日期:2024-05-02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35次 大小:345472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小学,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两首
  • cover
课件60张PPT。 如梦令李清照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宋代济南人。著名的女词人。有《漱玉词》传世。 李清照是宋朝著名的女词人。其父李格非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其夫赵明诚,是宰相赵挺之之子,历任州郡行政长官。他们婚后的生活很优裕。搜集了大量的书画金石,共同从事学术研究工作。金兵入据中原后,流离南方。不久,其夫赵明诚病死,她精神上受到沉重的打击。宋高宗建炎3年(1129年),金兵南下,她又在浙江亲历变乱,生活颠沛流离。此后即在孤寂中度过晚年。 李清照工诗能文,所作词尤为宋朝一大家。早期的作品,韵调优美,多写其悠闲的闺中生活。南渡后,深厚的故乡之思,凄哭的身世之感,都在她的作品中抒发出来,情调伤感,风格突变,社会意义也扩大了。她精于谴词造句,善于创意出奇,还善于用白描手法塑造出鲜明动人的形象。语言清丽,在语言艺术上有独到之处。李清照 作为一位杰出词人,李清照对美化和丰富祖国语言做出了巨大贡献。李清照婉约派词人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曲、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而最常见的是“词”这个名称,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歌词。词,早先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又叫“填词”。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曲牌”或“词牌”。 如梦令 宋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宋 李清照 常记 溪亭 日暮, 沉醉 不知 归路。 兴尽 晚 回舟, 误入 藕花 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 一滩 鸥鹭。//////////(1)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2)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分别是什么?(3)你怎么知道是夏季的?(4)词人写作的是当天的事吗?(5)词人是一个人去的吗?(6)词人当时的心情如何?(7)词人为何“不知归路”?(8)词人为什么会“误入藕花深处”?(9)词人在误入后又有何表现?(10)词人为什么词会常想起这件事呢?这是件有趣且值得回味的事情,难怪词人把它记录下来了。你能用语言来描绘一下吗?想象一下画面,然后说一说。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沉醉在这风景中,甚至不知道回去的路。玩得尽兴了,而且天已经黑了,只好往回划船,不小心闯入了荷花池深处。赶快划呀,赶快划呀。不小心,惊动了在这里栖息的水鸟,成群的从水面飞起。这么美的画面,你能读好它吗?古人说,诗言志。意思是:写诗歌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某种意愿或心境。 那么在这首词中,词人描绘了这么一种美妙的场景,表达了她的什么思想感情? 这首词是作者青年时期悠闲生活的写照,全词文字不多,到叙述却十分完整,意境优美,构成一幅夏日郊游的欢乐图画。  晋朝的王徽之,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在一个雪夜,他从山阴家中出发,泛舟剡(shàn)溪,为的是忽然兴至,要去访问一个朋友戴安道。等到了戴家门口,他并没有走进去,就吩咐回舟而归了。有人训他为什么这样,他说:“乘兴而来,兴尽而返,我又何必见安道呢?”  李清照和王徽之正是有同样的洒落情怀。既然兴尽即返,不问归路,自然难免有驾船驶入荷花浓密之处的失误。“兴尽”是用“兴尽而返”的典故:主旨: 这首词在对大自然的赞美之中,又渗透着词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物的性格特征。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如梦令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词牌名 “常记”说明所叙的是往事的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