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5483408

九年级音乐下册第1单元百卉含英教案新人教版(5份打包)

日期:2024-05-02 科目:音乐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6次 大小:14540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九年级,音乐,下册,单元,百卉含英,教案
    花之圆舞曲 教学目的: 感受不同情趣的音乐,提高学生欣赏名曲的能力。 教学内容: 欣赏《花之圆舞曲》。 教具: 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听音练习。 A、1、2、3、4、5、6、7、5、2、 B、3、1、4、2、5、7、1、 三、试唱<第一主题> 四、教师在钢琴上弹奏第二第三主题音乐. 五、完整欣赏乐曲; 第一遍:要求听出_ A、 音乐情绪; B、 速度; C、 第一主题出现的次数。 第二遍,用色彩,线条或图形表示各音出现的顺序。 第三遍,用动作参与。 拍手——— 0 × ×|0 × ×| 跺脚———× 0 0 |× 0 0| 六、复习巩固。 1 《玫瑰三愿》 教学目标: 学唱歌曲,感受歌词中蕴含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歌曲中抒发的情感 教学道具: Ppt,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 创作背景 音乐是表达情感的需要,音乐作品中除了风格各异的旋律和与之呼应的歌词之外,每一首音乐作品更赋予了作曲家创作的心境和寓意在内。除此之外,一部音乐甚至也会反映当时整个社会的时代特征。 黄自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亲是当时的参议员,母亲是当地女校的创办人。父母都是文化造诣和品德修养极高的人,在如此的家庭和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黄自,从小便受到良好的教育,除了对音乐表现出超于常人的喜爱外,在父母耳濡目染的熏陶和自身兴趣的驱使下,黄自还其对中国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兴趣浓厚,尤其对古诗词的研究颇有造诣。1916年,16岁的黄自进入清华学校学习,这是他接触西方音乐的开始,之后他又留学美国学习作曲,为当时贫瘠的中国作曲研究带回了西方系统的作曲理论和技法,成为当时中国作曲界开天辟地的领军人物。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加之西方浪漫气息感染,使得黄自的艺术歌曲既有高贵典雅的气质,又不失民族内涵和情韵。《玫瑰三愿》运用拟人的手法,以诗歌为词,借助欧洲艺术歌曲的创作手法,通过景物的伤怀与失落来表现人们对幸福生活和对美好未来的渴望。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特征。 音乐美学的研究方法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还告诉我们,作为人类精神产物的艺术创作,音乐艺术无论其发生,传播及其功能与目的的最终实现,无不受社会制约而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生活。因此,音乐除了是作曲家内心的反映之外它还是时代的产物。一部作品的研究我们必须要将其至于当时的整个社会和时代背景中。《玫瑰三愿》创作于1932年淞沪之战停战后,国立音专的文学老师龙七在看到校园内玫瑰凋零,触景生情而作的词,随后由黄自作曲。反映当时多数知识分子的内心———对国破家亡的忧愤之心。 二、 音乐上的美学特征 1. 曲式结构与和声配置上的美感。 《玫瑰三愿》是一首结构精致的单二部曲式结构。前部(1-9小节)为轻柔的诉说,后部(10-24小节)则是恳切的热情。结尾处又旋律模进和重复发展的手法将歌曲情绪推至最高潮,而后旋律又突转为低音区,给人以震撼和失落之感觉。前后两部形成明显的风格对比既彰显出黄自对曲式安排的别具匠心,又隐含着中国传统思想“起承转合”的构思方向。虽为中国作品,但却属于西方大小调体系。巧妙的取东西方之精华,揉为自身之所用,堪称“中西合璧”之完美体现。 作品第一段用旋律下行音阶表现出叹息的失落,且黄自在这段运用了大量的七和弦,使选旋律充满了离调的色彩,但和声仍然遵循着严谨的西方曲式逻辑。前六句Ⅳ7 ———7 ———7 ——— ——— ——— 的和声走向与引子基本一致,迷离的色彩贯穿其中,给人一种欣赏玫瑰花千娇百媚之美的感觉。导七和弦为背景引出的第二句,使得独特的减七和弦将人们感慨花之纠结颤动的怜惜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一乐段的第三小节,典型Ⅰ ——— ——— ——— 和弦的运用加之声部收拢级进,更是将情绪推进高潮,为下一段的激动急切的情绪做铺垫。 第二段急迫的情绪,旋律转至#c小调。“一愿”(Ⅵ ———)“二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