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5531024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11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导学案+练习)

日期:2024-05-1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78次 大小:33711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专题,2019年,创新,练习,导学案,调整
     【2019年高考考纲解读】 1、经济危机惨痛的教训,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由此作为命题的立意点考查。 2.罗斯福新政中有关民生问题的措施,对于稳定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所起的作用将会成为命题的切入点。 3、从罗斯福新政和30年代危机爆发,认识正确处理生产、消费、投资与需求的关系的重要性,作为命题的考点,考查学生知识运用能力。 4、战后西方国家推行社会福利制度,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给我们很好的启示:缓和社会矛盾、坚持长治久安、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关注弱势群体,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这将继续作为关注民生热点问题考查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5、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战后西方国家的影响是深远的,加强中西经济运行机制的比较,在发展经济过程中相互借鉴,互相学习,这将会成为高考的命题趋势。 本专题主要讲述了现代史上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创新。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影响、罗斯福新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国家福利制度等是学习的重点。 【网络构建】  【重点、难点剖析】 一、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1.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①背景:国内战争爆发,为集中全国力量,战胜敌人。 ②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强制劳动。 ③评价: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力量,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但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 ①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②内容: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部分恢复和发展私营经济;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实行按劳分配。 ③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④评价: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3)“斯大林模式” ①背景:1924年1月,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苏联仍是一个落后农业国,并受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 ②基础: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③内容:产业结构方面优先发展重工业,所有制结构方面实行单一公有制,管理体制上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4)评价:使苏联实现了工业化;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2.苏联的经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扩大农业、工业生产自主权,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2)勃列日涅夫改革: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突出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3)戈尔巴乔夫改革: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后期改革重点开始转向政治领域。 【重点】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 (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进行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3)改革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4)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 (5)要有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不能急躁冒进,也不能保守停滞,更不能轻易改变改革的方向。 (6)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要处理好其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特别要保持政治的稳定。 二、罗斯福新政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 ②直接原因:贫富差距过大,影响了消费市场;股市投机行为和过度信贷消费加剧矛盾。 (2)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强。 (3)影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出现经济衰退或萧条;加深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政治危机;各资本主义国家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