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554010

历史:8.1《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旧人教版高一下)

日期:2025-10-27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91次 大小:1330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历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人教,高一
  • cover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八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 第一节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教案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提出;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和历史意义;拨乱反正的成果;《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文革”结束后,百废待兴,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是迅速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点,使国民经济得到较快恢复。 2.“文化大革命”造成了思想混乱,是非颠倒,要全面否定“文化大革命”,就必须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不仅有哲学意义和现实意义,尤其是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从思想和路线上拨乱反正,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标志着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自此逐步形成。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思考:“文化大革命”给中国革命和建设造成的严重破坏和损失,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再现再认历史的能力。 2.讲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内容和意义,结合改革开放的成就引导学生思考,使他们理解“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这一深刻的主题。培养他们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当代一些重大问题,提高学生阐释历史的能力。 3.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讨论:“文革结束后中国应向何处去 ”提高他们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初步培养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进程的能力。 教学要点 一、在徘徊中前进 1.“文革”后,在徘徊中前进   2.邓小平重新恢复工作   3.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意义 三、拨乱反正 1.平反冤假错案   2.《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课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伟大意义。 本课难点:“两个凡是”的方针错在哪里 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现实意义。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功过,如何正确认识毛泽东在“文革”中的错误。 二、讲述本节内容之前,应概述本章的知识结构和各节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要说明本章在中国现代史中的地位。使学生能正确认识纠正“文革”的错误对我国政治经济建设的重要作用,引导他们深刻理解当前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的人生观。 三、“在徘徊中前进”一目,要讲清以下问题。 1.“文革”结束后,我国政治经济的形势都十分严峻,长期以来极“左”路线的影响,使是非颠倒,思想混乱。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几近崩溃的边缘。而当时党中央主要领导人仍坚持“左”的错误,干扰着前进的方向。中国向何处去 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什么 全党全国人民都在思考,这是徘徊的原因,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深刻背景。 2.邓小平重新恢复工作,并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点,不仅从理论上澄清了文革中的极“左”影响,也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保障。这也是在徘徊中能够前进的重要动力,为以后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局面创造了条件。 3.讲授“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时,要让学生明了:讨论的目的就是要纠正“文革”以来的极“左”路线,冲破理论禁区。引发这场讨论的直接原因是“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两个凡是”的实质在于利用人民群众热爱领袖,拥护毛泽东思想的淳朴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