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556172

历史:3.1《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课件(1)(旧人教版高三)

日期:2025-05-04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1次 大小:40330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6
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课件,人教,高三
  • cover
课件12张PPT。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特点长期分裂对峙,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政权更迭频繁出现民族融合的高潮,中华民族更加发展壮大(2)分裂的出现: A、原因:经济根源是自然经济的自给性、分散性和封闭性;商品经济发展不充分。 政治根源是地方势力的膨胀;社会矛盾的激化(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直接原因是中央集权被削弱。 B、影响:社会动荡、经济发展迟缓、国弱民穷;但分裂中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政权数目不断减少、长期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经济的发展要求政治统一、民族交往促进了民族融合、思想上出现了要求统一的理论或言论) C、如何消除分裂割据:发展商品经济形成统一市场、完成政治统一、保持中央政权的强大和政令的畅通、防止地方割据势力抬头等。三国两晋南北朝魏 蜀 吴(220—265)(221—263)(222—280)西晋建立(266—316)统一(280—316)十六国东晋(304—439)(317—420)北 魏建立:386统一:439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宋420齐梁陈5891、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东晋实现过北方黄河流域统一的有哪些政权?1.“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三国·王粲《七哀诗》) 2.“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 上述两诗反映的社会背景是什么? 反映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带来的惨象 3.“天下大势,久分必合,合久必分。”(罗贯中《三国演义》开卷词),此观点是否正确?并进行评价 。 此句反映中国历史上特定时期的历史现象。中国历史上国家几经分合,“久分必合”即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主流,而“合久必分”不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 民族大融合的出现途径特点范围广、时间久、民族众多,又一次民族融合高潮实质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影响促进各族进步,社会经济发展,为隋唐统一创造条件少数民族的内迁: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混战东汉、魏、晋时期(北朝末年,胡汉差异)“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甘、陕、晋、冀、辽彼此攻战使北方经济、文化遭到破坏,但彼此攻战中各族贵族势力被削弱,民族布局被打乱,民族融合的趋势加强。魏晋南北朝的战争表现在哪里?导致什么结果? 战争给各族人民带来无穷灾难,严重破坏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和中原文化;同时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北民南迁; 战争打破了少数民族部落组织的界限,民族布局被打乱,个民族间的差距消失;1..改革的主要内容其一,整顿吏治 ;?其二,颁均田令;? 其三,迁都洛阳; ?其四,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移风易俗。 ?仿照汉典章制度 说汉话 改汉姓 穿汉服 与汉人通婚北魏孝文帝改革2..改革的历史作用 促进了北魏政治、经济的发展,使政局稳定,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北方农业生产有了恢复与发展; 以法律形式肯定了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魏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推进了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北魏孝文帝看清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冲破保守势力、习惯势力的阻挠,放弃本民族的旧俗,接受先进文化,大力推行改革,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者。 4.“每一次由比较野蛮的民族所进行的征服,不言而喻地都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摧毁了大批的生产力。但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恩格斯) 5.“野蛮的征服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马克思) 试以北魏孝文帝改革论证恩格斯和马克思的话 鲜卑族政权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孝文帝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颁布均田令,迁都洛阳,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