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28张PPT。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平王迁都洛邑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因其时间起止与鲁国编年体史书《春秋》所记载的时间基本一致而得名;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因这一时期主要的诸侯国之间不断相互攻战而得名。第一部分 复习纲要 阅读课本第一段,指出中国处在大变革时期的最基本特征是什么? 奴隶制度的瓦解,封建制度的确立 1.政治方面: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代替奴隶制度下的分封制,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2.经济方面:封建土地所有制代替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封建赋税制度和剥削方式开始出现。 3.文化方面:思想界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反映新兴地主阶级要求的思想产生。 历史阶段 特征 政治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春秋时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的发展由公田到私田和春秋战国时期赋税制度改革文化思想老子与孔子百家争鸣文学《诗经》与屈原诸子散文艺术:绘画、音乐科技:天文、物理与医学知识建构发展趋势◆政治格局:由分裂走向统一◆社会形态: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第二部分 教学内容一、春秋战国的政治 1、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 (1)背景:a.周王室东迁后势力衰微 b.诸侯实力日益强大,独立性增强 (2)目的与实质:奴隶主集团间争夺土地与人口及对中小诸侯国的控制权的非正义战争 (3)史例: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吴越争霸 齐桓公称霸思考1:齐桓公为什么能成为第一个霸主?(1)有较好的自然条件(通工商之业,便鱼 盐之利) (2)重用人才(管仲),推行改革(成东方强国) (3)采取有效的争霸策略(“尊王攘夷”,联 合黄河中游诸侯国,北御夷狄,南制楚蛮)思考2:称霸的标志?公元前7世纪,葵丘会盟晋楚争霸城濮之战晋文公称霸(公元前632年)邲之战楚庄王称霸(公元前6世纪初)吴越争霸: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先后称霸春秋大国争霸示意图看看右图中各诸侯国及争霸战争位置(4)影响①战争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论语》上述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的瓦解,礼崩乐坏。②战争加快了统一中国的步伐。③战争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争霸战争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兼并,逐渐形成南方以楚国,东方以齐国,北方以晋、燕国,西方以秦国几个融合的中心2、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1).战国七雄争霸格局的形成春秋 大国争霸导致诸侯国数目减少 韩、赵、魏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2).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齐魏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公元前4世纪中期) 秦赵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 战国七雄看看下图了解战国七雄及兼并战争位置战国兼并战争示意图 避退三舍 一鸣惊人 问鼎中原 老马识途 三令五申 卧薪尝胆你知道下面成语典故吗?学海拾贝 比较分析9页和12页的地图,分析两张地图反映出的政治(国家情况)、经济(城市情况)和民族关系情况的变化,并指出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⑴ 春秋时期的晋国在战国时代被韩、赵、魏三国所取代;宋、鲁、吴、越等国消失,形成战国七雄。 ⑶各国出现了不少新兴城市。 ⑵北方出现了长城。 说明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新兴地主阶级纷纷崛起,夺取了政权;统一趋势增强。 反映出少数民族开始强大,南下骚扰中原,导致民族关系渐趋紧张。 说明当时生产力有了显著提高,封建经济发展起来。3、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与变法(1).春秋战国时期的赋税制度的改革 ①齐国的“相地而衰征” ②鲁国的“初税亩” (2).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①背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被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壮大;法家思想的出现 ②主要史例: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③商鞅变法: 目的:增加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