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制定的条件和基本内容;过渡时期;三大改造的完成及其历史意义;“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及其重大意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1954年宪法的制定。 能力训练目标: 1、通过对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一化三改”的关系和三大改造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思想教育目标 1、通过对中国人民全力投入和支持工业化建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对重工业在“一五”计划工业化建设中突出地位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正确认识国情的教育。 重点、难点 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三大改造的完成 难点:三大改造所采取的方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想: 本节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普遍不感兴趣。教学时拟采用以下思路,首先引导学生讨论一个社会主义建立的必备条件,得出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然后引导学生分析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得出分别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由此围绕上述两大问题展开教学,揭示上述两种制度建立的过程。 教学要点:见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彭德怀在《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中说到:“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西方侵略者之所以可以架起几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根本原因何在 在抗美援朝胜利后,新中国是否彻底消除了这一威胁 近代历史上这一悲剧的出现固然与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密切相关,但是根本上看是由于被侵略的国家社会生产力落后,无力抵御工业发达的西方侵略者。历史的发展一次次地证明:在当今世界,一个国家只有实现工业化,提高综合国力,为加强国防提供基础,才能彻底避免遭受侵略与奴役的命运。这也是百年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目标。新中国建立前后,党和政府为实现这一目标进行了哪些重要的准备工作 七届二中全会上,中共提出了实现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伟大目标。建国初期,通过开展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大运动,建立国营经济,恢复国民经济等一系列斗争和努力,使新生人民政权得以巩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党和政府从1953年开始,领导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讲授新课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 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正确认识过渡时期的概念: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是一个过渡时期,即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时期。1949年我国建立起来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度性质的社会,而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从经济上看,建国初有五种经济成分,即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同时并存。由上可见,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很大,从整体上看,新民主主义社会还不是社会主义,但它又具有社会主义社会的决定因素。我们说过渡时期的新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就其发展方向而言的;说这个时期是新民主主义国家,是就其政权形式的某些特点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而言的。这个过渡时期从完整意义上讲,是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2)、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背景:首先从国内形势来看,人民政权的巩固和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创造了良好的国内环境。其次从国际形势来看,当时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3)、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