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5634007

“不容易”地活 “努力”地爱——《背影》细读及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0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0次 大小:1330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不容易,地活,努力,地爱,背影,细读
  • cover
“不容易”地活? “努力”地爱 ———《背影》细读及教学设计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佳作,一直以来为人所称道。此文在初中语文新教材中归属教读课文,安排在八年级上第四单元的首篇。 翻阅各种教学参考,现成的名家案例很多。这些大家解读角度各异,设计也精彩纷呈,拿来作为借鉴未尝不可。但语文课应张扬个性,学情不同,一味地拿来主义有时可能适得其反,收效甚微。于是我把现成的资料放在一边,潜下心来读文本,反复读反复品,在充分细读的基础上,便有了一些新的理解和构想。 一、教学切入点的寻找 切入点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一幅插图等,它是文章中人物、情节、思想情感、篇章结构的聚散点,设计得好,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而文题是文章的眼睛,通过它可以走进文本的纵深。教学伊始,我要求学生读标题,写标题,之后抛出一个问题组: (1)这是谁的背影? (2)这个背影是在怎样的场景中留下的? (3)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个背影的? 借助标题和问题设计直接把学生引入到文章第六段的研读。这一段是全文的核心段落,描写极为细腻,是“背影”这一形象最初成型且是“背影”情感内涵的注入聚焦之渊薮。此处如果能品析到位,则可以为全篇的把握奠定基础。 二、教学主问题的设计 所谓“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上随意的连问、简单的追问和习惯性的碎问而言的,它是从课文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理解、品味、欣赏、探究的抓手,是能够让阅读教学层层推进的重要支点。 承接前面的教学环节,我引导学生对第六段进行深度品读,同时提供一组阅读建议和问题; (1)自由读,多读几遍。 (2)圈点勾画描写背影的内容。 (3)反复揣摩父亲攀爬月台的动作描写。 (4)问题:父亲这一系列动作有何特点?请用文中的两个词语加以概括。 “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经过讨论,学生从上述文字中找到了两个词来概括父亲攀爬动作的特点,那就是“不容易”和“努力”。 利用这两个词,我顺势对课堂教学内容做了小结和过渡:原本我可以去完成的事情父亲却亲自做,原本年轻人轻而易举能完成的事情,父亲却如此艰难还装出一副轻松的样子不让我担心,“不容易”地活着,“努力”地爱着,这便是我的父亲(板书这两个关键词)。话说回来,穿过铁道爬上月台去买橘子毕竟是件小事,于肥胖年老的父亲而言大不了费些体力而已,要知道,生活中父亲的“不容易”何止这些呢?有些“不容易”可以算是沉重的打击吧。请问,文章还提到哪些他的“不容易的活”和“努力的爱”呢?(这是教学的主问题,借助这个问题启示其它内容的学习。) 通过这一部分的研读,学生顺利地提取了这两个词语,老师以之为词眼设计成主问题,围绕该问题推进教学,既可以“动全身”,又可以强化对“背影”内涵的领悟,可谓是一举两得。 三、教学内容的开掘 人到中年,承前启后,在这个关键时刻,“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这是季节轮回的冬天,也是父亲生命中的冬天,这是他更大的“不容易”。面对这些沉重打击,父亲却依旧努力地爱着我。而这些无微不至的关爱便体现在他送我去车站的点点滴滴的小事中。 比如: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