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5651641

小学语文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3 角度 9、古诗二首 教案+反思

日期:2024-05-02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76次 大小:1524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小学,语文,北师大,五年级,下册,角度
  • cover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情景。 2.体会“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的不同寓意,感悟诗中蕴涵的深刻哲理。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诗。会默写。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涵的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 1.飞来峰、庐山的图片介绍。 2.课前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渲染气氛。 1.引言: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北宋大诗人王安石的很多诗,现在就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来背一背。 2.师生共同背诵《泊船瓜洲》《春日》。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王安石的诗———《登飞来峰》。 二、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课件出示飞来峰的图片。 师介绍: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在今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有"东南第一山"、"武林第一峰"等多种称呼,为西湖"八大景"之一。 2.学生交流关于作者的资料。 师补充介绍: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今宁波)任知县,任职期满后回江西临川老家时,路过杭州,登上飞来峰塔顶,面对眼前广阔的视野,想到鸡鸣见日升的情景,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这一年他正好三十岁。 三、解诗意,诵读体会。 〈一〉初读,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1.自读。 2.指名读,正音。 3.齐读。 4.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千寻:形容塔很高。 闻说:听说。 畏:害怕。 遮:遮挡,遮住。 缘:因为、由于。 5.逐句理解,并把自己的理解说给同伴。 6.指名说每句诗的意思,师生补充评议。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我”登上飞来峰高高的塔顶,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就能看见太阳升起。)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不怕浮云遮挡住远望的眼睛,只因为我就站在了飞来峰的最高层。) <二>再读,整首理解,提出疑问。 1.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2.生自由说诗意,教师巡视,掌握学生的理解程度。 3.指名说诗意,师生补充。 4.谁还有不懂得地方,就请提出来。 5.师生共同解决疑问。 <三>品读,体会诗的含义。 1.师范读,生闭目想象诗的意境。 2.生自读体会。 3.为什么说“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说说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4.生自由发言。 5.师小结: 要想看得远,视野更开阔,就必须登上最高的一层。这正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鹊楼》中所写的(师生齐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四>诵读,表达情感。 1.师谈话:王安石一生都致力于变法革新,他满怀着要求改变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雄才大略。此时,当他登上塔顶,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自己前途的憧憬与展望。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把诗人的这种感情读出来。 2.学生练读。 3.指名朗读,师生评议指导。 4.齐读。 <五>练习背诵。(个人背,指名背,齐背。) <六>尝试默写这首诗。 <七>写完后同座检查订正。 四、回顾教学,总结学法。 生自由发言,师归纳小结。 初读,译诗句———再读,说诗意———品读,谈体会———吟诵,表诗情。 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学习第二首诗。 五、学习《题西林壁》。 <一>、引言导入。 我们曾经学过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描写庐山的诗,还记得吗?请一位同学背一背。(学生背诵《望庐山瀑布》)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庐山的诗———《题西林壁》。 <二>、板书诗题,理解。 题:题写。 西林壁:庐山西林寺的墙壁。 <三>、交流资料,了解作者。 1.学生拿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交流。 2.指名学生交流,师生补充。 (庐山的资料:美丽的庐山,地处江西省北部,是千古名山。最高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是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区。自古就有"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庐山天下恋"之美誉。) (作者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