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课 苏联改革和苏东剧变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并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 (2)知道“八一九”事件并初步认识东欧剧变的实质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2.能力目标 通过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分析,提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苏联改革和东欧剧变,认识到社会主义虽然遭受重大挫折,但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它只是表明了苏联模式的失败。 (2)通过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原因的探讨,明确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对帝国主义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战要保持高度警惕。 重难点: 重点:赫鲁晓夫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难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历史经验教训。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影响巨大,苏联模式更是在主要社会主义国家推广。这种模式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从长远看阻碍了社会主义各国经济的发展。所以针对这种情况,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那么苏联到底是怎样改革的?改革的成效如何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9课《苏联改革和苏东剧变》。 讲授新课: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师:在政治上,赫鲁晓夫采取了哪些措施?(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回答,教师进行知识的补充和拓展。) 生:赫鲁晓夫上台后,在政治上,批到个人崇拜,加强民主和法制,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 出示材料: 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时期的体制中形成的专靠国家机关管理的状况,进行了某些改革,注意加强社会管理和群众管理。他发动群众参加讨论,诸如改组机器拖拉机站等重大改革措施,恢复少教民族迁返故乡居住、治理的自治权,颁布在全国国营工农业企业中设立常设生产会议的条例,对生产中的每一个环节实行群众管理,改善国家组织,将国家机关的部分职能交由群众团体履行。 平反冤假错案,稳定社会,保证改革进行。早在1954年,赫鲁晓夫就已采取措施成立调查斯大林在大清洗期间“罪行”的苏共中央主席固调查委员会,并决定审查“个人迷信”期间所有政治犯案件。在赫普晓夫执政期间,数以万计在“大清洗”中无数受害的高级干部和著名文学艺术家、科学家以及各阶层的人士被平反,恢复了名誉。 师:在经济领域,赫鲁晓夫采取了哪些措施?(教师讲解当时的世界形势,主要是英国的发展状况,以帮助学生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生:在经济领域,大胆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减少中央集权,增加地方自主权,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农业生产发展的措施。 师:赫鲁晓夫改革的影响有哪些?(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结合改革措施进行分析) 生:赫鲁晓夫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对后来的改革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由于政策上的连续失误和一些不切实际的提法,给苏联党和国家带来了许多问题。 出示材料: 赫鲁晓夫改革在调整农业过程中,办了不少欠考虑、主观盲动的事。他看到美国种玉米对发展畜牧业收益甚大,就不顾苏联的条件如何,强行扩大玉米的种植面积。这项规定导致灾难性后果。玉米是干热气候作物,而苏联很多地区日照量不够,玉米经常结不了穗,庄员消极抗拒。赫鲁晓夫下台后,一些有种玉米传统的地区也拒绝种玉米。 1957年5月,赫鲁晓夫突然提出,苏联的人均牛奶和黄油的产量将在1958年赶上美国,人均肉类产量将在1960-1961年赶上美国。这对于缺乏饲料和大型畜牧设备的苏联来说,是很难办到的。 2.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让学生看表格,分析苏联年均经济增长速度有何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苏联的年均经济增长速度(%) (1)措施:进行新经济体制试验。 (2)影响:没有改变过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本身,取得的成果有限。进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