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明理学:圣人的面孔 1200年,71岁的朱熹病逝,朝廷下旨禁止天下士人前去送葬。此前,朱学被诏定为“伪学”,朱熹门人被定为“逆党”,大弟子蔡元定死在贬所,天下寒颤。 辛弃疾从江西赶赴福建祭吊朱熹,陆游和数千士子同至; 死后9年,朝廷决定赐给朱熹谥号“文”,后追封为信国公; 死后41年,宋廷下诏将朱熹从祀孔庙; 有朝廷禁令,士子们为何还是冒死去给朱熹送葬? 朝廷对朱熹的态度为什么发生了180度大转弯? 朱熹和理学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孔庙朱熹金身像 1144年,15岁,父亲去世,向道谦禅师学禅; 1130年,金兵南下攻杭州,朱熹在江西出生。 1152年,23岁,前往福建武夷山冲佑观访道; 1161年,32岁,金兵南侵,抨击朝廷主和苟安; 1159年,30岁,草成《论语集解》; 1163年,34岁,见宋孝宗,当面批评皇帝; 1182年,53岁,《四书章句集注》完稿; 1175年,46岁,与陆九渊兄弟于鹅湖论辩; 1192年,63岁,辛弃疾会朱熹,讨论经界、钞盐事; 1195年,66岁,朝廷诏定朱学为“伪学”; 1200年,71岁,病逝,朝廷下诏禁止士人前去送葬。 1198年,69岁, 朝廷定“伪学逆党”59人; 朱熹年表(节选) 结合年表,说说你对朱熹的印象。 第一章:圣人之世 宋代社会与文化 唐代版图 669年 北宋版图 1111年 南宋版图 1142年 两宋社会危机 01 02 03 04 三冗之弊 民族矛盾 宋代田制不立,土地兼并严重。苛捐杂税繁重,两宋300多年的历史,发生400多次农民起义。 党争是宋朝政治史上最为重要的内容与特色,不同政治集团之间进行党同伐异的政治迫害,互相打击,带来灾难性影响。 宋代加强中央集权,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的局面。国家财政危机空前严重,时人描述为“民穷、兵弱、财匮、士大夫无耻。” 两宋版图相比唐代大为缩小,周边少数民族政权林立。辽、西夏、金、蒙元都给宋代造成巨大压力。 党争不断 阶级矛盾 内忧 外患 儒学的缺陷与危机 儒家讲忠孝,僧尼则脱离红尘;佛教讲生死轮回,儒家重现世;儒家主张积极进取,道家主张超脱世俗;佛教认为万般皆苦,涅槃才能脱离苦海,道教则追求炼丹修仙,长生不老。 儒学经典产生于先秦,到汉代已难以读懂,学者对文字进行解释,称为“注”。汉代的注释到唐代又难以理解了,于是出现了对注释的解释疏通,称为“疏”。学者热衷于细枝末节的繁琐笺注,对现实的政治实践与个人精神生活不能提供有效的指导,与社会生活严重脱节,陷入危机之中。 儒学僵化 三教冲突 三教合一图 对于个人来说,在人生的不同时候分别需要儒家的入世进取、道家的进退自如甚至佛家的逃避放弃。 对统治者来说,三家学说都是治理天下、安抚民众所需要的。统治者往往采取三教并用的态度。 对于个人 对于政府 三教合一 臣少从师业儒时,经具有疏者百无一二,盖力不能传写;今版本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辰之幸也。 ———《宋史?刑昺传》 第二章:圣人之学 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 宋代社会危机 儒学自身缺陷 佛道外在挑战 印刷术的促进 儒学复兴 周敦颐 张 载 周敦颐 程 颐 程 颢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程朱理学 那种西方民族在民族主义感召下进行的相同程度的爱国动员,从 万物皆有理 格物致知 先知后行 存天理,灭人欲 天理 明理 存理 行理 传统儒学有一个最薄弱与最柔软的地方特别容易受到挑战:他们关于宇宙与人生的思路未能探幽寻微,为自己的思想找到终极的立足点,而过多地关注处理现世实际问题的伦理、道德与政治。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理学对传统儒学最薄弱的地方有改进吗? 任何哲学发展到深处都必须回答“世界是如何诞生的”这个问题,也就是宇宙论。为了解释理为本原,万物皆有理。朱熹做了一个比喻,就像天上的月亮和水中的倒影。虽然不同的水面里有无数形态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