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5697448

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件(幻灯片24张)

日期:2024-05-0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4次 大小:32031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幻灯片
  • cover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格言: 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并且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大胆尝试,做你自己认为最正确的事.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 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是中国科技大学客做教授。 作者简介 1、注音:丁肇( )中 不知所措( ) 彷(   )徨(        zh ào cuò páng huáng 3、释词: 格物: 致知: 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彷徨: 推究事物的原理。 获得知识。 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正心:端正心思。 齐家:整齐家政。 抽象:不能从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 的。 2、解字:格:探察、探究。物:物体、事物。致:达到、得到。 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2、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3、划分段落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题即是论点)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第一部分(l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12段):分析问题。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论述“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精读第一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传统教育的弊端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弊端 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即自 然科学的实验精神。 原因 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 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 正意义。 精读第二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述的,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第一层(2) 第二部分 正面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 “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两个词语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也没有的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第二层(3~5) 反面论证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第二部分 王阳明的“格物”实际上是“格己”,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地实践, 也证明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教育没有真正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 作者举了王阳明的例子。我们探讨一下:王阳明 “格”竹子失败证明了什么? 第三层(6~12) 正反两方面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 1、从现代观念看,真正的“格物致知”是什么呢?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2.怎样进行实验?实验有什么特点?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 3.一个成功的实验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它们之间有何联系? 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4.作者列举了什么例子从反面论证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例一: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