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清末新政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预约变法”上谕、清政府推行新政、五大臣出洋考察、清廷预备立宪、《钦定宪法大纲》、皇族内阁。 了解清末新政与百日维新的主要措施,比较两者之异同。 2、过程与方法 从清末新政的举措与过程,剖析其实质与必然结果。 比较清政府先后推行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的背景与目的。 比较《钦定宪法大纲》与英国《权利法案》对君权的界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清末新政是清政府迫于形势,为巩固统治而推行的又一次自救运动。新政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取得了相应的成效,有利于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预备立宪”的有名无实和“皇族内阁”的政治骗局,暴露了清政府假宪政真集权的真面目,从而使它大失民心,不可避免走向穷途末路。 二、教学要点 1、重点: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历史影响 2、难点:如何合理评价新政措施及其作用。 三、教学过程 师:1898年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镇压了维新变法运动。为什么不到三年,她会决定“预约变法”,推行新政?而就在改革之路走到中途的时候,这个政权竟然一下子被推翻了!这究竟是为什么?改革本是以自强为目标的,为什么最后竟敲响了政权解体的丧钟?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将学习第9课清末新政。 (PPT显示) 《近代中国史纲》说:“慈禧扼杀了戊戌变法,造成了一场几乎使国家毁灭的滔天大祸。等到洋兵进入北京,仓惶出奔,有同丧家之犬,知道今后她的命运系于外人的喜怒,迭下罪己诏、保荐人才诏,最后竟亦宣布变法,动机实为对外献媚。” 根据这段材料,我们联想上节课的内容,尤其是关于《辛丑条约》造成的影响。其实除了媚外,清政府推行“新政”完全是出于无奈,根本原因是清政府内外交困,无法照旧维持统治。 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也曾内有太平天国起义,外遭英法联军进攻,面临困境。为了挽救危局,清政府内洋务派发起洋务运动,企图通过学习西方技术,实现自强求富。当时出现了“同治中兴”的表象,但好景不长,甲午战争的败局,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政府的自救之举没有成功。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给了清政府更大的冲击。北京陷落,帝后西逃,这是继1860年逃亡热河之后,慈禧又一次狼狈出逃。(PPT显示外部因素) 那么当时国内社会又是怎样的呢?太平天国失败后,各地下层民众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从未停止。1898年,义和团在山东兴起后,在北方成燎原之势。清政府时剿时抚,后来又与八国联军联手镇压了义和团,但方兴未艾的资产阶级革命已从东南兴起,震荡了清朝的统治。一些督抚大员和地主士绅发出改革变求、稳定政局的请愿。(PPT显示内部因素) 补充理解: 东南互保:西太后宣战之日,通谕各省督抚“保守疆土,接济京师,联合一气,共挽危局”。而重要督抚多为汉人,拒不受命,如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面对北方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为保证长江流域等南方地区社会秩序稳定,由刘坤一、张之洞与各国立互保之约,外国兵船不入长江,内地外侨由刘坤一、张之洞负责保护,上海租界归外国人保护。浙江、福建相继参加,李鸿章先已声明自保两广,断不遵奉所谓宣战诏。山东巡抚袁世凯为剿办拳匪最力之人,自与刘、张一致。四川、陕西、河南督抚均同意刘、张的主张,互保的区域实际上包括有十三省。 反清志士利用会党的活动:湖南人唐才常(谭嗣同的好友),谭嗣同被杀害后,他矢言与西太后不共戴天。义和团运动期间,他一面联络上海知识分子,组织“正气会”,一面联络长江会党,准备发动武装起义。八国联军进入北京,他改“正气会”为“自立会”,成立“自立军”。 南方改良派士绅的活动:南方改良派士绅如张謇(1894年科举的状元)、何嗣焜(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