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孙中山创立兴中会、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接任临时总统。 比较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政治主张的异同。 2、过程与方法 以兴中会成立、同盟会成立和武昌起义为节点,分析说明这三个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及其阶段性的历史作用。 从性质、功绩、局限等角度,全面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主要革命活动,感怀他们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的史实,树立努力学习、立志成才、追求进步、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和养成与时俱进、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民主共和,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但辛亥革命没有根本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人民需要另谋新的救国之路,任重而道远。 二、教学要点 1、重点:辛亥革命步步深入的发展阶段及其历史成果。 2、难点: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临时约法》;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丧失。 三、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0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师简要概述本课知识点和重点)。辛亥革命作为在20世纪初爆发的一场轰轰烈烈、影响深远的民族民主革命,它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兴起的呢?请看下面几段材料: (PPT显示材料) “政府不足恃”,遂“抱为中国伸眉吐气之志愿” ———张謇 “平日于中外事虽稍稍究心,终不能得其要领。经此创痛巨深,乃摒弃一切,专精致思”。 ———谭嗣同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 ———梁启超 提问:张謇、谭嗣同、康有为三人提到的是哪一年发生的什么历史事件? 生: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PPT人物图片) 师:对。我们一起来回顾下先前学过的知识点。想一想,甲午战争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PPT演示) 从经济角度讲,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但是却受困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阻碍而步履艰难。在政治方面,戊戌变法、义和团的先后失败表明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和旧式的农民斗争都行不通,革命成为新的选择。《辛丑条约》使得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的工具。列强加紧侵华,共同支配中国。清政府“预备立宪”的破产激化了社会矛盾。在思想上,甲午战争的失利给予了知识分子在精神上重大打击,纷纷开始觉醒。维新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到了20世纪初,具有新知识、新思想的知识分子队伍日趋壮大。 因此,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国人选择了资产阶级革命。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我们先来简要看一下他的早期生平。(PPT图片) (PPT演示)孙中山1866年生于广东香山县农民之家。7岁入私塾接受传统教育,14岁赴夏威夷并在当地教会小学修读。之后进入当地最高学府、美国教会学校“奥阿胡学院”继续学业。1883年到香港就读于拔萃书屋(今拔萃男书院),次年进入中央书院(今皇仁书院)。1887年进入香港西医书院(今香港大学)。1892年毕业后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 可以说,海外环境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他是一位西方化了的中国人:说英语;信基督教;得了医学学位;他生平多半或者住在中国的外国人边缘区———即住在香港或上海等通商口岸,或者住在外国的中国人边缘区———如美国、日本和东南亚的华人社会。 1894年是孙中山个人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节点。这一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要求变法自强,受到冷遇。孙中山的变法主张同维新派的观点相似,假如孙中山的思想停留在这个层面上,那他充其量是一个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