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5817916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5.古诗词三首(人教新课标)(3课时)

日期:2024-05-21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17次 大小:15714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词,三首
  • cover
1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理解诗句,了解诗歌大意。[来源:学科网]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能熟练地背诵,体会作者的感情。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 【教学重点】 学习三首古诗,理解诗句,了解诗歌大意。 【教学难点】 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扫清障碍 1.童年,如诗如画,美好至极。谁还记得有关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学生背诵),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千年时空,打开尘封的诗卷,去感受古代儿童的生活情趣吧! 2.走近作者: 吕岩:字洞宾,号纯阳子,唐代人,为传说中的八仙之一。 3.扫清障碍: (1)出示易读错的字,让学生读一读。 (2)引导学生识记多音字。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来源:Zxxk.Com] 1.自读古诗,出示要求:[来源:Zxxk.Com][来源:学科网ZXXK]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努力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来源:Z*xx*k.Com] (2)想一想:这首诗写了什么? 2.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古诗,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3.说一说:这首诗写了什么? 《牧童》这首诗描写了黄昏牧童归来后休憩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三、问题探究,讨论交流 1.梳理诗意: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广阔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声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微的晚风从远处传来。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童归来吃饱饭已是黄昏后,还没脱下蓑衣就躺在月夜下的草地上了。 2.理解品析: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作者从哪两个角度来写的?“铺”和“弄”两个字有什么妙处?句中的数量词是确指吗? 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来写的。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地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作者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牧童? 作者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尤其是从“饱”和“卧”两字更能看出牧童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形象。 四、概括主旨,梳理结构 1.再读古诗,试着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2.引导学生试着概括本课主旨: 《牧童》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草地、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表达了诗人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3.出示结构图示,再次梳理诗意。 4.小结:学了这首诗,你感受到了什么? 示例:我们从诗中感受到了古代孩童的乐趣和悠然自得。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扫清障碍 1.走近作者: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南宋杰出诗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 2.扫清障碍: (1)出示易读错的字,让学生读一读。 (2)梳理文意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自读古诗,出示要求: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努力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这首诗写了什么? 2.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3.说一说:这首诗写了什么? 《舟过安仁》描写了一叶小渔船上两个小童收槁停桨,想要撑伞为帆,催船前行的一副充满童趣的画面。 三、问题探究,讨论交流 1.梳理诗意: (1)舟过安仁 【安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